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医患携手路丨 29岁姑娘椎管80%被堵!医生紧急拆除“颈部炸弹”救回人生

2025.09.26浏览量:


“能像正常人一样拧开矿泉水瓶盖啦!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术后病房里,29岁的渭南姑娘小王(化名)握着恢复力气的左手,眼含热泪对自己的主管医生、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院颈椎病区汤立波医生说。谁能想到,就在几天前,她还因颈椎里一颗“巨型炸弹”——占据椎管容积约80%空间的罕见巨大的颈椎间盘突出,面临着随时可能瘫痪的绝境。


小王的困境要从四年前说起。最初的四肢麻木没引起重视,可两年前症状突然加重,她和家人跑遍各大医院,却都因手术风险太高被婉拒,只能靠保守治疗勉强维持。随着时间推移,她的病情不断恶化:走路不稳、左手肌力严重下降,连最基本的拧瓶盖动作都做不到,更可怕的是她还存在颈椎先天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寰枕融合、颈5、6椎体分节不全,再加上偏胖体型和常年低头工作的习惯,让颈椎间盘突出愈发严重,椎管被挤压得只剩不到20%空间,连走路都像踩在棉花上,稍不注意就会摔倒,哪怕是急刹车这样的外力,都可能让她瞬间瘫痪。


“不做手术,瘫痪是迟早的事;做手术,一半概率成功,一半概率直接瘫在手术台上。”当小王一家慕名找到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院颈椎病区副主任医师王彪医生时,这样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所有人面前。王彪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且脱出髓核占到椎管的80%以上,属于巨大型椎间盘脱出,颈部脊髓严重受压。这是近几年临床比较少见的一例高风险颈椎手术,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脊髓损伤导致瘫痪。巨大的风险让很多医院的医生望而却步。看着年轻姑娘眼中的绝望,想到她若失去行动能力的未来,医生的职责让王彪绝不推诿。术前谈话时,小王的父母紧紧攥着王彪医生的手,语气坚定:“医生,孩子就交给您了,我们相信您!”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成了医护团队迎难而上的动力。


术前颈椎MR


为了减少创伤,让年轻的患者更好恢复,王彪和团队放弃了“后路间接减压+前路手术”的常规方案,决定一步到位——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通过精准微创的前路手术直接取出突出椎间盘。这意味着手术操作要在极度狭窄的空间里进行,对术者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手术操作如同在“拆炸弹”,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到毫米。手术台上,紧张的气氛几乎凝固。一个半小时里,手术室里只有器械轻微的碰撞声,每一秒都在与风险赛跑。最终在不损伤神经的情况下,全部取出了压迫神经的巨大脱出髓核组织。


术中髓核组织


“手术成功!”此时,等候在手术室外的家属瞬间红了眼眶。术后令人惊喜的是,小王的四肢麻木感逐渐消失,左手肌力恢复如常——她不仅没瘫痪,还重新拥有了正常人的生活!“术前只求不瘫就好,没想到能恢复得这么好,这就是重生啊!”小王和父母握着王彪的手,感激的话语哽咽在喉。



王彪医生介绍,患者小王的病情因先天发育问题叠加常低头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患者年龄小且椎间盘突出巨大,这在临床非常少见,手术风险确实超出常规。作为医生“为患者搏希望”是责任。而这份医者担当,与家属的信任相互支撑,最终成就了这场跨越风险的生命奇迹。如今,小王已顺利康复,她的故事也成了医患同心、共克病魔的温暖注脚。



专家简介


王彪

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院颈椎病区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科技新星,西安市红会医院高层次人才,中华医学会脊柱微创外科学组青年委员,西安市青年联合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疾病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脊柱微创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质健康分会委员,SCI杂志编委。发表论文70篇(SCI 49篇,中文21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等专利共31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刀完成世界首例MAZOR X辅助上颈椎强直性脊柱炎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后弓切除减压矫形手术、世界首例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狭窄型SCOVF、西北首例2D机器人辅助椎间孔镜手术。完成脊柱各类手术近6000余例。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