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肢的外伤及关节的手术后,采取后续康复治疗的目的是迅速恢复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能够达到正常的日常生活和行走能力。四肢手术常常累及邻近大关节,容易使关节发生挛缩。为了避免引起关节挛缩,在允许的范围内,从术后早期就开始进行邻近关节的运动是四肢术后康复的重点。
一、术后体位
手术后在不影响末梢血液循环前提下,将患肢搁置在适宜的支架上以减轻肌肉紧张,减少疼痛。术后将患肢的远端抬高,高度原则上应超过手术部位,尤其是下肢。如果是髋关节的手术,术后应保持髋关节和膝关节轻度屈曲的体位,必须限制下肢产生旋转活动时,则要使用能够防止小腿旋转的“丁“字鞋。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ROM)的训练是手术后康复的一个关键措施。术后由康复治疗师指导进行关节活动的手段包括助力主动运动,或者利用CPM机等器具开展关节活动训练,以及具有肌肉收缩的主动运动。
(一)助力主动运动
术后要求的体位限制解除后进行助力主动运动,随着肌肉和关节协调运动的恢复,继而酌情增加ROM的练习。这种助力主动运动在ROM训练中不易诱发疼痛而有一定治疗效果,并且也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二)主动运动
是指不需要借助外力辅助,患者自己能够主动进行的锻炼。开始训练时宜先练习对抗肢体重力的运动,逐渐加强运动量,顺利完成后,再过渡到对抗阻力,增强肌肉力量的训练。
(三)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对于避免或减轻机体组织的挛缩行成非常重要,还可作为解除残留挛缩畸形的一种手法矫形手段。可包括:关节连续被动运动(CPM)、手法治疗和牵引治疗。
三、肌力增强训练
四肢手术后肌肉力量减弱,如果伴有末梢神经损伤时会引起去神经性肌萎缩,大多由于手术后疼痛、局部制动,时隔长久后导致废用性肌萎缩。主要包括:等长运动、等张运动、等速运动、抗阻运动等。
四、行走训练
下肢的手术后,行走训练对于术后早期负重很重要。首先要进行测试,从不负重向负重行走过渡是,要检查、确定患肢是否达到所需要的基本肌力,这可以用直腿抬高试验作为测定指标。初始使用助步器行走---双拐行走---单拐行走---手杖行走---阶梯行走。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
科普知识
腰痛就练核心肌
2017-12-28腰背肌筋膜炎
2017-12-28踝泵运动怎么做?
2017-12-27如何保护脆弱的关节?
2017-12-27为什么不能穿“露踝装”?
2016-12-06双肩包您背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