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脊髓变性病变,脊髓空洞的特征性病变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和胶质细胞增生,脊 髓空洞症常常称为脊髓积水症(hydromyelia),病理改变为脊髓中央管扩张,室管膜形成空洞的内壁,空洞内含有的液体是透明清亮的脑脊液,脊髓空洞症常常是由于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引起。
目前脊髓空洞症病因还不明确,脊髓空洞的形成有如下几种假说。
1.认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导致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常伴有其他发育异常;
2.认为脊髓空洞症发生原因是脊髓肿瘤的囊性变;
3.空洞的形成是由于在压力影响下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沿着血管周围(Virshow-Robin)间隙进入脊髓内所造成。
脊髓空洞症通常发病年龄为25-35岁,儿童及成年以后少见。男女比例为3:1,病程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呈节段性分布,上肢首先受累,当脊髓空洞渐渐增大时,受脑脊液压力或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脊髓内的长传导束受到影响,在空洞水平以下出现传导束功能障碍。表现在:(1)许多患者在痛温觉及深感觉的感觉异常及不同程度的障碍;(2) 运动障碍(3); 营养性障碍及其他症状。
根据成年期发病,其他先天性缺陷的存在,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手部及上肢的肌肉萎缩,以及自主神经与营养性障碍是本病的特征,但进一步确诊需要以下检查:头颅平片、CT、 MRI 。
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性加重者或存在需要手术治疗的原发病(如颅颈交界处畸形和脊髓髓内肿瘤等)并引起相应症状者,以及空洞腔明显扩大(脊髓内空腔与脊髓的比值大于50%-70%)者需要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者,或脊髓内空腔细小(脊髓内空腔与脊髓比值小于30%)、神经影像学方面无脑和脊髓受压证据者,不宜手术。
一般来说术后症状有缓解或保持不变,一般感觉减退进步最少。继发于感染或炎症蛛网膜粘连的脊髓空洞症治疗结果常常令人失望,此与大范围的粘连影响脑脊液的动力学有关。手术患者应定期随访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