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复原则
1.“早“字当先
在手术后,在局部稳定、疼痛可以耐受的情况下,立刻开始功能训练,不仅可以避免上述并发症,更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
2.因人制宜
制定系统的个性化的康复目标及方案,并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及时调整。
3.整体观念 人体从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骨科的治疗及康复中,绝不能仅仅注意骨折的局部,还应兼顾到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康复。
4.主动参与
很多病人往往因为心理及疼痛等原因,仅仅被动接受治疗,拒绝主动治疗,虽然被动治疗有助于维持和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但远远不够,主动治疗能够起到肌力恢复,通过肌泵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因此应在安全的前提下,劝说病人主动参与。
5.循序渐进
应该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逐渐延长,强度逐渐加大。切忌操之过急,造成局部损伤。
二、康复分期及处理方法
各种类型的四肢骨折,经过临床医师的诊疗后,均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上肢骨承担的多为精细动作,与日常生活结合也比较多,因此灵巧性和协调性成为了上肢康复的主要方向。下肢主要是负重、步行和运动功能。下肢骨折后的康复方案也必须围绕他们来进行计划和实施。骨折稳定和愈合是前提,本体感觉功能恢复和协调功能平衡功能恢复是要求,肌肉力量则是下肢康复的重中之重。骨折后的康复治疗我们一般分为三期来进行,早期称为炎症及保护期,约为骨折术后0~2周;中期称为瘢痕形成骨折稳定期,约为骨折术后2~8周;后期称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期9周~半年。
三、上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技巧
上肢骨承担的多为精细动作,与日常生活结合也比较多,因此灵巧性和协调性成为了上肢康复的主要方向。主要目标有:恢复上肢各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各肌肉的肌肉力量,在肌肉力量恢复后,恢复灵巧性和协调性成为了关键,从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四、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
下肢主要是负重、步行和运动功能。下肢骨折后的康复方案也必须围绕他们来进行计划和实施。骨折稳定和愈合是前提,本体感觉功能恢复和协调功能平衡功能恢复是要求,肌肉力量则是下肢康复的重中之重。主要目标有:本体感觉功能训练、肌肉协调功能、平衡训练、步态训练。
四头肌等长训练:分开双脚与肩齐宽,膝关节屈曲约30°,将患侧的脚背放在健侧小腿后,用力将患肢向上前蹬,维持这一姿势10秒。
蹬腿:仰卧、屈一膝关节,伸直另外一只脚,背伸足踝,足尖向上。用力收缩大腿前的肌肉。维持10秒后放松。
外展髋关节:侧卧,患肢向上,伸直膝部,背伸足踝,将足尖向上,将患肢向上提,维持5秒,放低,休息5秒。
直腿抬高:仰卧、屈一膝关节,伸直另外一只脚,将足部外旋,然后将整条腿向对侧肩膀抬起,维持5秒,然后放回原位。
科普知识
腰痛就练核心肌
2017-12-28腰背肌筋膜炎
2017-12-28踝泵运动怎么做?
2017-12-27如何保护脆弱的关节?
2017-12-27为什么不能穿“露踝装”?
2016-12-06双肩包您背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