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晚,当39岁的王先生被家人搀扶着抵达西安市红会医院急诊室时,剧烈的头痛与反复的恶心呕吐已让他几乎无法站立——谁也没想到,这看似突发的急症背后,竟藏着两颗随时可能夺走生命的“颅内炸弹”。急诊CT的结果瞬间绷紧了所有人的神经:脑出血!进一步的 CTA 检查更明确了危机核心:颅内两处位置偏远、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正是此次出血的“罪魁祸首”。
病情凶险
生死关头的“绿色通道”
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及其相关脑出血的凶险早已是医学共识:约1/3患者在家中破裂时便直接失去生命,1/3患者即便送医也难逃重度残疾的结局,仅有1/3患者能在规范治疗后恢复较好。面对这样的“生死概率”,红会医院急诊医学科立刻为患者启动高危病人绿色通道——病人从急诊医学科直接进手术室,医生围着病人转,从急诊评估、术前准备到神经内科介入手术,每一步都在与时间赛跑,只为最大限度减少转运风险,为患者争取生机。
令人动容的是,此时已近深夜,神经内科副主任吕超接到紧急通知,没有片刻迟疑,火速赶到医院,带领神经介入团队第一时间投入手术。“患者年轻,还有两个不规则动脉瘤,时间紧迫,必须马上手术!”简单的一句话,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满心焦灼的患者家属始终选择绝对信任:“相信您!就在这里治!”这份毫无保留的大胆托付,毫不犹豫的果断抉择,成为医护人员心无旁骛全力救治的坚决动力。
连夜攻坚
5小时微创下的“精准护航”
晚上11点半,患者王先生被推进手术室,一场持续5个多小时的“颅内攻坚战”正式打响。此次手术的难度远超寻常:一个动脉瘤呈分叶状,形态如同多房的“蜂巢”,若填塞不均,不仅无法阻断破裂风险,还可能引发新的出血;另一个动脉瘤则与正常血管紧密相依,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血管,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
为兼顾“彻底栓塞动脉瘤”与“保护正常血管”,吕超决定采用精准微创介入方案:针对分叶状动脉瘤,团队耐心地分部位分次填塞,如同“逐层加固”般,确保每一处瘤腔都被妥善处理;针对毗邻正常血管的动脉瘤,先植入支架搭建起“保护屏障”,再小心翼翼地进行栓塞,既阻断了动脉瘤的血供,又完美守护了正常血管的血流。
手术室彻夜灯火通明,直到次日凌晨5点半,当最后一根导管撤出时,大家才松了口气。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冲出手术室向家属报平安——此时大家才发现,由于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吕超的嘴唇早已因缺水而干裂破皮。
重生之喜
从 “九死一生”到“无残康复”
从手术室出来时,王先生就能自主活动手脚,说话也清晰如常,完全没有出现颅内疾病常见的致残后遗症,术后直接转入普通病房,这让家属激动不已。医护团队通过穿刺技术释放脑内积血等综合治疗措施,王先生的各种症状在一天天缓解。术后的恢复,不断在印证此次救治的精准与及时。如今,王先生已进入正常康复阶段,从最初的“头痛欲裂、无法站立”,到如今能坐起来,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患者家属感激的泪水里,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有对医者仁心的深深敬意。
这场跨越深夜的救治,不仅创造了“九死一生”的康复奇迹,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患同心”的力量:医生以责任与专业筑起生命防线,家属以信任与配合搭建救治桥梁,让医患之间的深情在生死考验中愈发温暖。
换季时节
当心动脉瘤引发的脑血管意外
类似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吕超介绍,眼下天气渐凉,正值换季时节,医院急诊接收的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明显增多,且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为此,他特别提醒:换季时节,有高血压病史、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群,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或伴随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医——脑血管疾病的救治,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吕超强调,脑动脉瘤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曾接诊过一个特别的病例:一家四兄妹中,竟有三人接连发生脑动脉瘤突发破裂。这一案例敲响警钟:若家族中有脑动脉瘤、脑出血患者,其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务必及早进行脑血管成像筛查(如 CTA、MRA),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治疗——未破裂的动脉瘤治疗选择多,术后恢复更理想,能最大程度避免致命的悲剧。
本报记者刘颖艳
院内新闻
健康警报丨突发胸闷心慌濒死感 竟是急性焦虑在作祟
2025-11-04义诊活动 | 西安红会医院专家赴周至县南大坪村进行重阳义诊
2025-11-04卷土重来 | 大龄患者垂体瘤复发 神经外科医生精准 “拆弹”
2025-11-04攻克难题 | 西安市红会医院成功为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实施ECMO支持下的介入手术
2025-11-04前沿聚焦|西安市红会医院受邀赴新加坡国际会议
2025-11-04质控先行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