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王先生近半年来反复出现胸闷、心慌,偶有左胸针刺样疼痛,尤其在加班劳累或情绪激动后症状更为明显。由于一位同事不久前因急性心肌梗死突然离世,王先生对自身健康产生了强烈担忧,怀疑自己患有冠心病,于是,前往当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经过评估,心血管内科医生判断王先生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早搏无需特殊药物干预,建议其注意休息、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然而,这一“心脏无大碍”的结论并未缓解王先生的焦虑。他仍反复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甚至怀疑“病情太隐蔽,检查未能发现”。
为此,王先生辗转多家医院重复检查,结果均与此前一致。由于持续担忧,他不敢运动、不敢出差,工作效率明显下降,长期处于“随时可能发生心脏病”的恐惧之中。家人认为他是“想得太多”,这种不被理解的感受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其陷入痛苦与孤独。
在一次复诊中,一位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生注意到王先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医生并未立即安排进一步检查,而是耐心询问其心理状态:“王先生,您最近睡眠怎么样?是否经常感到紧张、担忧,难以控制地关注身体变化?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大吗?”这一问诊打开了王先生的情绪出口,他倾诉了长期的工作压力、对健康的过度担忧以及同事猝死带来的心理冲击。
医生向他解释:“您的身体不适是真实存在的,但可能不仅仅是心脏本身的问题,心理因素也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建议您到心身医学科进一步评估。”
在心身医学科,王莹主任通过详细问诊及标准化心理评估量表,发现王先生存在以下问题:
显著的健康焦虑:对身体症状过度关注,反复求医检查;
轻度抑郁状态:因长期不适和恐惧导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惊恐发作:曾出现突发的心悸、出汗、濒死感,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
躯体化表现:心理压力和情绪冲突主要以“心脏不适”的形式呈现。 最终,王先生被诊断为焦虑状态。
这也让我们对焦虑症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1. 症状真实,涉及多系统:王先生的胸闷、心慌是真实的身体感受,但其根源并非心脏血管堵塞,而是由焦虑情绪引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 “没病”不等于“没事”:心内科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这本身是一个好消息,但并不意味着患者的问题解决了。患者的痛苦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
3. 心内科医生的关键角色:第一位识别出王先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心内科医生是至关重要的“守门人”。他的敏锐和一句建议,改变了王先生的求医轨迹。
4. 联合诊疗的优势:
心血管内科:提供权威的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给予心脏安全的“定心丸”。
心身医学科:提供专业的心理诊断和治疗,处理情绪和压力的根源。
两者结合:实现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关照,避免了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徘徊,节省了医疗资源,最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如果您或家人也有与王先生类似的经历,比如 · 检查心脏却查不出明显器质性问题? · 被确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或心力衰竭,治疗后身体指标好转了,但依然感觉疲劳、紧张、睡不好、情绪低落? · 对心脏健康过度担忧,甚至不敢活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请不要犹豫,主动向您的心内科医生咨询,或直接寻求心身医学科的帮助。关爱心脏,从“心”开始,也需要从“心”治愈。
院内新闻
医校携手 | 西安市红会医院与西安财经大学签订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协议
2025-10-25情暖夕阳 | 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到敬老院开展健康义诊活动
2025-10-25医患携手路丨透析室的“暖阳”暖热患者心
2025-10-25生死时速丨面馆里老人突然倒下,邻桌医生扔下筷子冲了过去……
2025-10-25巡回医疗 | 西安市红会医院巡回医疗队到千阳县崔家头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
2025-10-24健康同行 | 西安市红会医院携手西安财经大学开展“健康义诊进校园”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