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身心同治丨心脏查不出问题 但总心慌胸闷?可能是“心”出了问题!

2025.09.10浏览量:

52岁的王先生近半年来反复出现胸闷、心慌,偶有左胸针刺样疼痛,尤其在加班劳累或情绪激动后症状更为明显。由于一位同事不久前因急性心肌梗死突然离世,王先生对自身健康产生了强烈担忧,怀疑自己患有冠心病,于是,前往当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经过评估,心血管内科医生判断王先生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早搏无需特殊药物干预,建议其注意休息、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然而,这一“心脏无大碍”的结论并未缓解王先生的焦虑。他仍反复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甚至怀疑“病情太隐蔽,检查未能发现”。



为此,王先生辗转多家医院重复检查,结果均与此前一致。由于持续担忧,他不敢运动、不敢出差,工作效率明显下降,长期处于“随时可能发生心脏病”的恐惧之中。家人认为他是“想得太多”,这种不被理解的感受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其陷入痛苦与孤独。



在一次复诊中,一位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生注意到王先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医生并未立即安排进一步检查,而是耐心询问其心理状态:“王先生,您最近睡眠怎么样?是否经常感到紧张、担忧,难以控制地关注身体变化?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大吗?”这一问诊打开了王先生的情绪出口,他倾诉了长期的工作压力、对健康的过度担忧以及同事猝死带来的心理冲击。




医生向他解释:“您的身体不适是真实存在的,但可能不仅仅是心脏本身的问题,心理因素也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建议您到心身医学科进一步评估。”



在心身医学科,王莹主任通过详细问诊及标准化心理评估量表,发现王先生存在以下问题:

显著的健康焦虑:对身体症状过度关注,反复求医检查;

轻度抑郁状态:因长期不适和恐惧导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惊恐发作:曾出现突发的心悸、出汗、濒死感,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

躯体化表现:心理压力和情绪冲突主要以“心脏不适”的形式呈现。 最终,王先生被诊断为焦虑状态。




这也让我们对焦虑症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1. 症状真实,涉及多系统:王先生的胸闷、心慌是真实的身体感受,但其根源并非心脏血管堵塞,而是由焦虑情绪引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 “没病”不等于“没事”:心内科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这本身是一个好消息,但并不意味着患者的问题解决了。患者的痛苦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寻找原因。


3. 心内科医生的关键角色:第一位识别出王先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心内科医生是至关重要的“守门人”。他的敏锐和一句建议,改变了王先生的求医轨迹。


4. 联合诊疗的优势:

心血管内科:提供权威的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给予心脏安全的“定心丸”。


心身医学科:提供专业的心理诊断和治疗,处理情绪和压力的根源。


两者结合:实现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关照,避免了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徘徊,节省了医疗资源,最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如果您或家人也有与王先生类似的经历,比如

· 检查心脏却查不出明显器质性问题?

· 被确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或心力衰竭,治疗后身体指标好转了,但依然感觉疲劳、紧张、睡不好、情绪低落?

· 对心脏健康过度担忧,甚至不敢活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请不要犹豫,主动向您的心内科医生咨询,或直接寻求心身医学科的帮助。关爱心脏,从“心”开始,也需要从“心”治愈。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