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正文

【群众新闻网】孩子拒绝上学,是为什么呢?

2025.08.29浏览量:

37501a50-5bad-456a-8d58-e2f463116298.png




暑气渐消,开学临近

一些孩子却愁眉不展,不愿返校

西安市红会医院的

“拒绝上学门诊”诊室里

近日来了不少抗拒的孩子与焦灼的家长



孩子“拒绝上学”该如何破解?医生又有哪些“良方”帮他们跨过这道坎?

每个“拒绝上学门诊”的接诊案例背后都藏着不同的故事

(图片由AI生成)

学生案例:

少年小林(化名)

去年中考,他以650多分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高中,但与自己设定的目标相差近20分成为他心中的一根刺。真正的崩溃从入学后的一次次考试开始,只要成绩达不到自己设定的年纪前三小林就会焦虑。后来,他逐渐开始失眠,上课注意力涣散,开始拒绝上学,偷偷躲起来打游戏。父母发现后更生气。一边是怒火冲天的父母,一边是手机屏幕前掉眼泪的小林,亲子冲突像滚雪球般扩大。

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王莹团队制定方案从“拆解完美主义”开始。让小林在纸上列出“必须考前三”的理由,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期待,哪些是过度苛求。同时,给家长布置了“沟通作业”:每天花半小时听孩子讲心里话,不许提成绩,不许提上学。

治疗情况:慢慢地,这场“家庭协同治疗”起效了,父母终于明白“670分的目标”背后,是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小林也学会了对自己说:“考第五名也没关系。”马上又要开学了,在新学期到来之前,小林再次来到医院接受治疗。这次,他和医生约定好了,要去学校“试一试”。

专家:“拒绝上学门诊”不是“劝学班”

(图片由AI生成)

孩子不愿上学是一种病吗?

王莹不这样认为:“这些孩子不是故意‘叛逆’。“拒绝上学”可能与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学习压力、自我认知等多重因素相关。就像一个人发烧了,我们不能只给退烧药,得找到炎症在哪。”

针对不同的原因,

门诊的治疗手段堪称“组合拳”

低年级孩子用沙盘游戏疏导情绪;

青少年用认知行为疗法,帮他们重建对学习的认知;

家长开“家庭互动处方”,让家长学会和孩子沟通;

遇到特殊情况,还会联合学校设计“阶梯式返校计划”——每天到校1小时,再逐步过渡到正常到校上课。

王莹认为,

门诊更像个“协调者”,让家庭、学校、医院形成合力。

很多家庭错过干预时机,源于对“预警信号”的误读,他们把孩子们厌学、拒学等表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简单粗暴地当成“懒”“作”“装病”和“矫情”,继续硬逼着孩子去学校,直到孩子彻底拒绝进入校门,或是在课堂上晕倒,才引起重视。

王莹提醒,

当孩子出现突然不愿提学校、对手机依赖剧增、连续失眠或是身体不适等变化时,家长就要警惕,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初一(适应新环境)、高一(学业难度跃升)。这三个节点就像“心理关口,孩子可能出现睡眠紊乱、情绪暴躁、躯体不适等情况,一定要注意。

很多问题其实不用等到孩子拒学,提前干预效果更好。如果孩子拒学行为持续两周以上且家庭干预无效,或者出现严重躯体症状,如呕吐、心悸,或者出现社交退缩,如拒绝与人交流等,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寻求帮助。希望家长们先把自己的焦虑值降下来,允许孩子暂时“放缓”,接受偶尔“停滞”。

提醒:开学临近 提前帮孩子“收收心”

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王莹提醒家长们提前帮孩子“收收心”,悄悄给他们的状态“上紧发条”。

可以先翻翻孩子的假期作业清单,陪他们一起梳理进度,要是还没完成,就耐着性子陪他们一点点赶完,别让这份“未完成”变成开学前的心病。

再看看家里的作息表,是不是还停留在假期的“晚睡晚起模式”。不妨从现在开始每天往前调10分钟闹钟,早上拉着孩子一起吃顿热乎乎的早餐,晚上睡前少看点电子产品,读读书、聊聊天,慢慢把生物钟往上学时的节奏上靠,让身体先适应过来。

平时聊天也可以悄悄“植入”些校园话题,问问他们想念哪个同学,或者一起聊聊新学期的小期待。别总把“学习”“成绩”挂在嘴边,多说说校园里有趣的事,帮孩子在心里悄悄种下对开学的向往,自然就不容易对上学犯怵了。


🎙️📣时评|孩子拒绝上学之痛,不能只让家庭承担🌻🌱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厌学现象尤为突出。据相关文献介绍,全球大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其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了解这一背景后,对拒绝上学门诊的火爆就不难理解了。真正值得探究的是,学生厌学为何如此普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从临床实践来看,孩子厌学有多种原因:有的是遭遇到校园暴力,有的是迫于学业压力,也有的是青春期焦虑所致……但无论哪一种,普遍存在着家长处置失当,使问题雪上加霜的情况

可见,青少年厌学和家长举措不当是有关系的,因此要缓解问题,首先家长要调整好心态说起来容易,但置于现实条件中,每个历经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没那么简单。

家庭是社会这张神经网络的神经末梢,面对青少年厌学这一复杂议题,若仅停留在“家长处置失当”的层面,单纯将责任推给个体家庭,无异于让某一条神经承担整张神经网的震颤。这对单个家庭是无法承受之重,长此以往会让神经末梢“脆断”,压垮一个家庭。青少年厌学不仅是家庭内部的问题,更是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唯有学校、医院乃至全社会都参与进来,分担压力与苦痛,共寻应对之策,问题才有望真正解决。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