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温柔以待丨那些产后被忽视的“小情绪”——产后抑郁

2025.08.18浏览量:

32岁的李女士为首次生育,目前女儿已满3个月,由于丈夫工作繁忙,育儿主要由婆婆协助。李女士孕期情绪平稳,未出现明显心理问题。然而,产后约两周开始,她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无故哭泣、对育儿失去兴趣等症状。因此,她常常感到内疚,反复自责“我不是一个好妈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母亲角色。面对家人尤其是丈夫的关心,她非但无法感到安慰,反而产生烦躁甚至怨恨情绪。伴随心理变化,李女士还出现了明显的生理症状:持续失眠(即使婴儿入睡后仍难以入眠)、食欲减退、极度疲劳,连日常简单的家务也无法完成。注意力难以集中,拒绝母乳喂养,多次向家人表达“把孩子抱走”“如果孩子不在了,我可能会轻松一些”等消极想法。随后,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了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经过专业评估与系统检查,医生诊断其为“抑郁障碍(产后发作)”。


image.png


针对李女士的病情,医疗团队制定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安全用药的基础上,同步开展心理治疗,并辅以物理治疗手段,包括放松训练、直流电治疗及经颅重复磁刺激治疗进行改善。


02ebc0d9-de0a-4fc6-be5a-095c8e1efb12.png


经过两周的规范治疗,李女士在复诊时情绪明显平稳,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对育儿的恐惧和排斥感减轻,开始逐步恢复与婴儿的互动,整体状态趋于积极。目前,她仍在持续接受随访与心理支持,逐步走向康复。


image.png


产后抑郁是一种疾病,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63%的女性曾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于产后6周内发生,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


01
图片
哪些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1、生理风暴:激素的“高空跳水”

分娩后24小时内,产妇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平衡,特别是5-羟色胺和多巴胺分泌异常。这种生理剧变如同“过山车”,导致大脑情绪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研究证实,产后激素波动幅度越大的女性,抑郁症状越严重。

2、心理重压:完美妈妈的“幻灭”

新生儿带来的生活颠覆常超出预期。约43%的初产妇对婴儿护理产生过度担忧,而完美主义倾向者更容易因育儿现实与预期差距产生自我否定。这种“灾难化思维”会放大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显示,对育儿技能缺乏信心的母亲患病风险增加3倍。

3、睡眠剥夺: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生儿每2-3小时需喂养的作息导致母亲深度睡眠碎片化。连续睡眠不足会降低前额叶皮层功能,削弱情绪控制能力。连续两周睡眠不足4小时可使抑郁风险提升4.5倍。

4、社会支持缺失:孤独的“育儿战场”

配偶参与度低、长辈育儿观念冲突等家庭矛盾会加剧产妇压力。数据显示,缺乏伴侣情感支持的产妇发病率达34%,是正常群体的2倍以上。传统坐月子习俗限制社交活动,进一步减少心理支持途径,社会隔离状态持续超过2周即可能诱发抑郁。

5、遗传易感性:藏在基因里的“脆弱”

既往有抑郁发作史的产妇复发风险高达70%,这类人群存在遗传易感性。有抑郁家族史的产妇,其前额叶皮层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强烈,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02
图片
常见症状有哪些呢?



1、情绪持续低落、悲伤,甚至对婴儿失去兴趣,无法产生亲子联结。

2、精力明显下降,即使休息也难以恢复,伴随失眠或过度睡眠。

3、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是“不合格的妈妈”,甚至出现自责、内疚感。

4、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难以完成日常事务。

5、严重时可能出现伤害自己或婴儿的想法。


03
图片
应该如何应对和预防呢?



1、家庭支持:家人需理解产后抑郁是疾病而非“矫情”,多倾听产妇的感受,避免指责或否定(如“别胡思乱想”“别人都能应付”)。主动分担育儿责任,如夜间照顾婴儿、换尿布、喂奶等,让产妇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自我调整。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可帮助产妇分担家务,或鼓励其与朋友社交,减少孤独感。

2、自我调节:允许自己“不完美”,不必强迫自己立刻成为“好妈妈”,接受育儿过程中的手忙脚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保证基础需求,尽量规律作息,适当补充营养,避免因疲劳加重情绪问题。进行简单的运动(如散步、产后瑜伽),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情绪;也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看书),找回自我节奏。

3、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持续超过2周,应主动来医院心身医学科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必要时可接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切勿因担心副作用而拒绝治疗。


image.png




产后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和干预,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康复。正视它,理解它,才能为新手妈妈们筑起一道温暖的保护墙。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