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医护人员,
他们以担当为脊,
以仁心为峰,
面对患者的需求,
想方设法排除万难,
以精湛的医术与暖心的人文关怀,
倾情付出真诚守护生命健康,
以独特的专业与温度,
为患者铺就重获健康与希望的新生之路,
绘就出医患双向奔赴的美丽画卷。
跨越万里的生命奔赴
今年61岁的刘先生在非洲某中国建筑公司上班,因一次不慎跌倒,瞬间失去行动能力。当地医院诊断为股骨粗隆骨折。意外的受伤不仅让刘先生昼夜饱受疼痛折磨,更因当地医疗资源有限,面临着骨折不愈合、甚至终身残疾的风险。他最终下定决心:回国!到西安市中医医院进行更专业的治疗,并提前与骨伤科创伤关节一病区赵军主任医师商定好入院事宜。
历经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跨越12000多公里的距离,刘先生终于回到祖国。西安市中医医院迅速为刘先生开辟绿色通道,心血管病科、肺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联合会诊。
通过高精度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赵军主任医师发现刘先生的骨折属于股骨粗隆骨折OA分型中A2.3:股骨转子部粉碎性骨折,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且由于在非洲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局部软组织肿胀明显。经过讨论,赵军主任医师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手术方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PFNA)以其微创、固定牢固、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和复杂骨折类型,无需广泛切开皮肤和肌肉组织,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量,避免骨折端的过度剥离,保护骨折端的血供,有效防止骨折端的旋转和短缩移位,促进骨折愈合,尤其适用于刘先生这样的股骨近端不稳定骨折。
手术复位过程堪称中医微创理念的现代演绎,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赵军主任医师以“折顶回旋法”纠正骨折端移位,手法力度控制在“刚柔相济”的分寸间——这恰是《伤科补要》所云“手触之而知其情,法施之而得其当”的当代实践。在团队精湛的技术和娴熟的配合下,快速实现了骨折部位的精准复位、牢固固定,只用1小时便顺利完成手术,出血量仅10ml。术后刘先生感慨道:“回到国内,医生们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彻底放下了心!”
为了帮助刘先生尽快康复,科室康复团队为他制定了分阶段康复计划,术后24小时内,指导其进行踝泵训练、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等。通过科学的功能锻炼,术后1周出院时,刘先生已能在助行器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
刘先生的故事,是无数海外同胞回国就医的缩影,这份依托千年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医疗守护,不仅展现了西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创伤关节病区在髋部骨折治疗领域的综合水平,更生动诠释了中医正骨“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独特智慧,东方古老的接续智慧与现代医学精准融合,修复了断裂的骨骼,更抚慰了游子漂泊的身心。
远程智能降压 医患携手闯关
“血压不高了,走路时膝关节也不疼了!”近日,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复诊的罗峰先生(化名)难掩欣喜。得益于心内科团队的远程智能血压监测管理,这位57岁的患者在家仅用9天便成功平稳降压,如期顺利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上演了一场医患携手攻克难关的暖心故事。
罗先生近期因腿疼不已,满怀期待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准备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却在术前检查时遭遇“拦路虎”——血压高达180/120mmHg,远超手术安全阈值。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会诊后迅速判定为高血压病3级高危组,明确指出:必须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才能手术。
面对棘手状况,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管理血压,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启动“远程智能血压管理”方案。为罗先生免费提供了特制血压计,患者每次测量的血压数据会即刻同步至主管医生孟建疆主任医师的手机。孟建疆利用自己一早一晚的碎片化时间查看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进行用药监督,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降压药。
然而降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临床经验丰富,对药物特性相当熟悉的孟建疆发现,本应三天起效、一周达到稳定的药物,在罗先生身上却毫无反应;于是孟建疆第一时间及时通过微信,指导罗先生改服另一种降压药。调整用药后血压有所下降,但仍未达标。一直密切关注数据变化的孟建疆发现患者因听力障碍沟通不畅,焦急的孟建疆果断联系患者家属,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反复讲解,最终采取联合用药方案,加服一种降压药,在专业、耐心、及时的指导下,在监测的第9天,罗先生的血压终于得到了平稳控制,可以进行关节手术。11天后罗先生顺利完成了膝关节置换手术。
“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高血压治疗需要精准施策。”孟建疆解释道,血压过高不仅手术风险大,而且有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突发致命疾病的风险,属于高危患者。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分型复杂,五大类降压药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合理组合。
针对临床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低的问题,心血管内科二病区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尝试为患者开展远程智能监控血压,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指导。此次采用的远程智能监测模式,通过“设备免费提供+数据实时共享+ 一对一精准指导”的创新服务,贴心为高血压患者免费提供血压测量设备,治疗期间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智能监测,医生可同步远程监控并及时指导患者用药,协助手术科室为患者术前指标的监控做好细致全面的管理,在最短时间达到手术标准。不仅帮助患者术前快速达标,更为慢性病管理开辟了新路径。
如今,术后的罗先生恢复良好。这场与血压赛跑的胜利,不仅展现了医疗技术的智慧升级,更彰显了医患之间信任与协作的力量。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正以这样的创新实践,持续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截骨重塑人生!25年“折叠人”终于挺直脊梁
“我终于能平躺睡觉了!”——这是刘大姐术后的第一句话。 曾被强直性脊柱炎折磨25年,身体蜷缩触地、寸步难行的“折叠人”在西安市国际医学中心骨科经过截骨重塑手术后,终于挺直了脊梁,身高增加了33厘米,再也不是那个让人投来异样眼光的“折叠人”了。这场“重生”,不仅改变了她的身体,更重塑了她的人生。
6月25日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骨科门诊,前来复诊的刘大姐穿着一袭新中式上衣激动地说:“现在穿啥衣服都觉得开心!生活有信心了!”千言万语感激的话化作一面“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送给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总院长贺西京、脊柱外科主任臧全金团队。
一场“走钢丝”的手术
一年前,49岁的刘大姐被家人搀扶着走进医院时,身体几乎对折,强迫体位、脊柱后凸畸形、胸腰椎后凸102°、前纵韧带钙化……连平躺都是奢望。由于胸腰椎后凸高达102°,导致肋骨和骨盆顶到一起,刘大姐一走路就磕,经常走着走着就把自己撞了,一磕就疼,得手摁着膝盖走,并压迫心肺、胃肠等多脏器,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全身各项功能差,走路只能看到别人脚后跟,吃饭不能多,走路不能喝水,睡觉只能侧着……生活仿佛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要想实现矢状面平衡和直视、提高生活质量,就需要行两个节段的脊柱截骨,把椎体、椎板全部都打断,但不能损伤中间最重要的神经,一旦损伤就可致瘫痪。”贺西京院长直言。难度极高、风险极大!做这种手术就像走钢丝,病人在走钢丝,医生也在走钢丝,稍微有一点疏忽,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但不做手术,刘大姐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折叠”和疼痛。
医患携手 “破茧成蝶”的蜕变
面对患者强烈的手术需求,贺西京院长迅速组织脊柱外科、心肺疾病一科、心肺疾病二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脊柱微创科、输血科、麻醉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完备的手术方案。并通过3D打印模型进行了术前设计,就畸形的位置、重要血管神经位置、截骨位置和角度、进针点、截骨点等进行一一标记和提前准备。充分的准备完成,贺西京院长带领臧全金主任、王雄勋主任医师、彭瑞健医生等,成功为刘大姐施行腰1、腰3椎体截骨矫形术,全部截断后用钛钉、钛棒把脊柱串起来,矫正后凸角度后进行固定,使胸腰椎后凸纠正到了50。这个过程非常之险,稍不留神就会损伤脊髓或脊髓发出的神经,出现严重并发症——大小便失禁,双下肢瘫痪。所幸在多个学科的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贺西京团队完整、完好地保留了刘大姐的脊髓功能。
“能抬头看天了,能够得着洗手台了……现在一天能走5公里。”术后成功康复的刘大姐如今满面笑容、行走轻快、腹部没有压迫、人也胖了不少,终于可以自然地仰望天空,看见每一张迎面而来的笑脸,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在这场与病魔的持久战中,刘大姐与医者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她用坚韧诠释了生命的顽强,医者用仁术创造了医学的奇迹。让弯曲的生命重新挺立,让黯淡的人生重焕光彩——这是医学最美的模样。而刘大姐昂首阔步的身影,则是对这份医者仁心最动人的诠释。
院内新闻
西安市红会医院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暨清廉医院建设推进会
2025-08-28闲置医疗支具“再上岗”!西安市红会医院“爱心互助”支具共享小屋让温暖流动
2025-08-26精准追凶丨头痛、头晕查不出原因?“元凶”原来藏在心脏里!
2025-08-26健康“脉”动丨西安市红会医院感染科开展“血栓知识小课堂”健康讲座
2025-08-26爱发护发丨告别“秃”如其来!中医三联疗法让头发“起死回生”
2025-08-26健康科普丨眼前闪光、黑影?别忽视!小心视网膜正在“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