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的高爷爷已经是“老病号”了。最近,他“断电”的心脏终于在新技术下实现了“原装”修理,在鲐背之年迎来了“心”生活。
心脏随时可能“罢工”
当务之急植入起搏器
五年前,高爷爷因为乏力、胸闷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就诊,老年病科主任王莉萍接诊后,建议进行心脏起搏治疗。高爷爷对手术有顾虑,觉得自己还能坚持,便选择了保守治疗。因为信任医术,疗效满意,这些年,每次不舒服,高爷爷都会找到王莉萍,成了王莉萍科室的“老病号”。
最近半年,高爷爷病情加重,晚上睡觉也不能平躺,胸闷严重的时候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再次出现在西安市红会医院老年病科时,他的双下肢明显水肿,双侧胸腔也有了积液。尽管进行了扩血管、利尿和强心治疗,仍感觉气喘气短,到了夜间更是严重。
检查后,王莉萍发现,高爷爷的最慢心率已经下降为26次/分,比正常人慢一半。心力衰竭加重、室性心率减慢,这些症状的罪魁祸首主要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是一个会危及生命的指标。
王莉萍解释,人体的心脏之所以能进行规律的收缩,取决于心脏的“电路系统”,这一系统的“司令部”由窦房结和传导系统组成,它努力地将我们的心跳维持在每分钟60-100次。心脏的“电路系统”要将信号从心房传导至心室,一个叫房室结的重要结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会原原本本地将心房的命令下达给心室。如果房室结内的某条“电路”出了问题,就类似于心脏“断电”,会影响整套“电路系统”的正常运行。“简单说,房室传导阻滞就是电路中的一条线出了问题,房室结不再传达心房的命令,那么心室和心房之间就会失去有效的沟通,心室只能以自己的频率进行收缩。”王莉萍说,心脏“断电”后,患者会出现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三度”,指的是阻滞的严重程度,也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说明高爷爷的心脏随时可能“罢工”,起搏器植入是当务之急。与高爷爷及其家属沟通后,王莉萍决定通过植入双腔起搏器来提升高爷爷的心率和改善房室传导阻滞。
两小时精准操作
起搏器在心脏“安营扎寨”
因为病情严重,术后心室起搏比例可能很高,综合考虑后,王莉萍认为左束支及左束支区域起搏更符合高爷爷目前病情及生理起搏需求。
王莉萍介绍,左束支起搏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与传统的心脏起搏方式不同,关键技术在于心室起搏导线植入的位置。传统的心脏起搏器通常把心室导线放在右室,相当于重新找了一条线来连接这条线路,虽然能连上,但由于不是“原装”,不能保证这条线路按照原先的传导顺序进行。而左束支起搏是电极经右心室间隔面旋入至左束支,通过跨越房室结直接起搏左束支来起搏心室,能使心脏的传导线路按照最接近人体原本的传导顺序进行,最大程度保证心室起搏同步性,达到生理性起搏状态
术前,心力衰竭严重的高爷爷已经无法保持超过30分钟的平卧,王莉萍对他进行了规范化治疗,让他的胸腔积液消失,下肢水肿好转,也能耐受较长时间平卧。
手术时机成熟后,高爷爷终于迎来手术日。虽然左束支起搏疗效好,但手术难度较大。它要求医生在术中精确定位,将电极从右室间隔侧深深旋入至左侧间隔侧,并能精确定位到左束支上。经过两个小时的精细操作,王莉萍团队成功让起搏器在高爷爷的心脏内“安营扎寨”,开启了“护心”模式。
王莉萍说,近年来,医院着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越来越多新技术给患者带来福音。左束支起搏术的“原装”修理适用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传统技术失败的患者及老年患者。左束支起搏电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细最轻的双极起搏电极,患者使用更舒适,安全性高;对心脏瓣膜影响小,心脏穿孔、膈肌刺激等并发症发生较少。
记者马相 实习生师冰洁
院内新闻
活动预告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将开展世界狼疮日义诊及科普讲座活动
2025-05-07防治哮喘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开展世界哮喘日义诊活动
2025-05-07健康科普丨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为何总“结伴而来”?
2025-05-07快速康复丨30分钟胆管无创取石!ERCP技术微创“拆弹”
2025-05-07专病专治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病门诊:消灭胃病“刺客”
2025-05-06咬合危机丨张嘴困难、关节“咔咔”响?可能是这种常见口腔病在作怪!
官方抖音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