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临床护士来说,为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打针确实是件头疼的事,即便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也比较短,有时甚至一天要更换几个,这不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近日,西安市红会医院呼吸内科通过超声引导,为一名99岁高龄,血管条件差、需要中短期输液的患者,顺利施行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术,解决了老人输液的难题。
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左股骨颈骨折、双侧胸腔积液、急性失血性贫血、高血压、心律失常、房性早搏、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入院时有很多问题,血氧饱和度低,生命体征也不稳定,病情不容乐观,必须快速建立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路。可患者年近百岁,外周血管条件极差。普通的外周静脉短导管穿刺难度大,加上长期静脉输液,外周血管损害严重,存在很大的药物外渗风险,容易造成血管不可逆的损伤。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满足患者治疗需要,主管医生吉亚红与护士长成丽反复沟通患者病情、静疗难点与穿刺风险,最终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决定进行经超声引导下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术。当班护士穿刺前在超声下多次评估比较患者双侧血管条件,最终选择右侧进行穿刺,一次性成功穿刺为患者建立了一条安全、可靠的生命通道。据了解,该患者也是红会医院呼吸内科开展中长导管业务以来遇到的年龄最大的一位患者。
成丽介绍,中等长度导管置术不仅解决了高龄患者穿刺难的问题,更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外周血管的破坏。同时也可以为患者在后续住院中顺利补充营养、开展治疗药物提供更安全的途径。“呼吸内科收治的多为高龄、基础疾病多、长期卧床患者,很多还合并了外科骨折,外周血管情况普遍较差,静脉穿刺困难。但是患者又需要长时间多种类的输液治疗。”成丽说,面对困难和压力,呼吸内科护理团队与时俱进,自2022年起,以护理安全为前提,开展了经超声引导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现已为200余名患者成功穿刺置管。这种长度约20~30厘米的导管,是介于留置针、PIC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之间的“桥梁器械”,是患者手臂上的“新生命线”,具有置管安全、穿刺及维护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无需胸片定位等优势。
院内新闻
西安市红会医院召开贯彻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暨关键岗位、第三方人员廉洁警示教育会
2025-06-13记忆包裹丨西安市红会医院联合文艺南路社区开展认知障碍知识科普义诊活动
2025-06-11鼻腔护理丨鼻干、刺痒、出血 六月鼻腔为何 “脆弱不堪”?
2025-06-11“一科一品”丨西安市红会医院感染科开展高血压宣讲活动
2025-06-11医警联动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组建“最小应急单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2025-06-11交流学习丨西安市红会医院皮肤科与医疗美容科受邀参加中国微创医学美容大会
官方抖音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