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正文

【西安晚报】孩子放暑假 安全不“放假”

2024.07.02浏览量:

1719883234081.jpg

51f08f63401a6c00b3365bf89173597.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一年一度的暑假如约而至,7月1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中小学期末及暑假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市中小学于2024年7月5日起放暑假。假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期,根据往年情况,寒、暑假大人们忙着上班,撒欢的孩子们脱离了视线,吞异物的、摔骨折的、溺水的、烧烫伤的……各种意外受伤频繁出现。因此,每年寒暑假,医院急诊科、骨科、内镜中心、皮肤科等科室的医生护士们都是马不停蹄,给“熊孩子”们保驾护航。

  孩子放暑假,安全不能“放假”。若能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在意外发生时及时正确处理,往往能直接影响到伤害预后的效果。 对此,7月1日,记者走进西安市红会医院采访了多位学科专家,给大家送上一份暑期安全“攻略”。

  谨防烧烫伤 掌握“五字”急救法

  在火热的夏天,因为穿着单薄,夏季也是烧烫伤的高发季节。由于儿童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缺乏对身边致伤因素的认知及自救能力,因此儿童烧烫伤在暑假期间更为常见。一杯热水、一碗热汤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可能在瞬间对孩子造成烧烫伤害。

  西安市红会医院皮肤科医生房秀萍介绍,预防儿童烧烫伤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做到物理隔绝,尽可能让孩子远离安全隐患。高温容器放在高处或孩子不易碰到之处;在厨房做饭时,人不离开或关上门,以防孩子突然闯入;电器插座放置高处或加盖,检查暴露在外的电线是否有破损。

  一旦发生烧烫伤千万不要慌张,记住烧烫伤应急处理的五字口诀——“冲、脱、泡、盖、送”。房秀萍解释,“冲”是指第一时间使用大量、流动的自来水冲洗30分钟,这是最为及时、有效的处理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降温、镇痛,减少损伤程度;“脱”是指烫伤部位如有衣服覆盖,要先冲后脱,不易脱下时应轻轻剪开,衣服与伤口粘连处不可强行撕扯,以免造成二次损伤;“泡”是指若疼痛明显,可在冷水中浸泡30分钟缓解疼痛;“盖”是指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轻轻盖住患处避免磕碰;“送”是指尽快送医救治。

  部分家长为给孩子的伤处消毒杀菌、减轻伤处的疼痛,会选择在创面上涂牙膏、酱油等。房秀萍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尽管牙膏在一定程度上有消炎的作用,但将其涂抹在创面上,不仅不能抗感染,反而增加了后续处理难度,影响医务人员正确判断烧伤、烫伤的程度。当把酱油涂抹在创面上,酱油中的盐类会引起创面的细胞严重脱水,好比在伤口上撒盐,从而导致损伤加重。此外,酱油当中含有的细菌也可能导致创面感染。而且酱油中含有的黑褐色素掩盖了创面的颜色,会使医生对创面深度的判断难度加大。

  还有一部分家长使用大量白酒对创面进行消毒,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对伤口进行清洗,从而起到消毒杀菌、预防感染的目的,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房秀萍说,当创面没有破溃时,用少量的白酒可以对伤处起到降温的作用,这是由于酒精的挥发作用。当创面有破溃时,在创面上使用白酒除了会引起伤者剧烈的疼痛,还会加重创面损伤,创面吸收大量的酒精还有可能发生酒精中毒。

  另外,烧伤、烫伤后不能冰敷。虽然冰块置于创面上是可以降温的,但由于冰块温度已低于零摄氏度,会导致皮肤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深层组织散热,而且长时间低温也会对原来已经烧伤的组织造成进一步损害,如导致组织冻伤,加重损伤。对于大面积烧伤患儿来说,低温还会加重休克,恶化病情。

  收好“小玩意” 避免被孩子误食

  儿童的好奇心强,对所有的未知事物都渴望一探究竟,并且喜欢“用嘴巴探索世界”。但这样的行为往往“危机四伏”,硬币、纽扣、发卡、钉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玩意”,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化身为“健康刺客”,被孩子误食。

  “儿童误食异物事件经常发生,尤其在节假日更容易出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孩子吃不到的。”时常与各类异物“交战”的西安市红会医院 消化内科医生李亚妮提醒广大家长,务必收好家里易被孩子误食的小物件、危险品,加强看护。误食事件一旦发生,运气好的或许能自行排出,或是在内窥镜下取出,但若是异物的形状、性质、大小、卡住的位置不太“友好”,都可能造成窒息、穿孔、感染等,给孩子带来致命风险。

  日前,14岁的小叶就因随手把玩的一枚铆钉而陷入危险。当时,小叶一边写作业,一边把长约6厘米的铆钉一端放在口中玩耍,结果一不小心吞钉入腹。随后,家属带着小叶到西安市红会医院取异物。胃镜进入胃窦时,医生发现小叶胃黏膜已经出现糜烂出血,进入十二指肠水平部,发现异物嵌顿,医生经过调整才将铆钉取出,避免了开刀手术。

  李亚妮说,误食异物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部分尖锐异物可损伤消化道黏膜、血管而导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部分异物通过摩擦消化道黏膜而出现糜烂溃疡出血等,部分可刺入心脏或管腔外大血管而危及生命。

  孩子误食异物后,家长的应急处置也很关键。对于消化道异物,不少人认为应该第一时间催吐,或是吃点别的东西把它“顺下去”。对此,李亚妮指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吃不喝,马上送医,由医生检查评估后进行规范处置。强行吞咽很有可能导致异物嵌顿加深或划伤食管,增加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手术难度。除非是误服了强酸、强碱类的危险化学物质,可以即刻给孩子服用牛奶或蛋清后马上送医。而催吐或洗胃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消化道损伤。就诊时应如实告诉医生异物的类型、大小、数量、形状和误吞时间、最后进食时间,这对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

  预防方面,家长应教导孩子不要将物品放入口中,平时妥善放置硬币、纽扣、钥匙等小物件;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时尽量选择体积较大、无锐角、无磁性的玩具,尽量不要买孩子能拆装电池的,或者把电池仓口封好;一些危险化学品不要放在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也不要装在饮料瓶里;吃枣要去核,因为枣核的两头很尖,误食也很危险。总之,孩子的意外很多情况都是意想不到的,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提高警惕。

  户外活动多 摔伤骨折要警惕

  放暑假后,儿童户外活动增多,有玩滑板、骑自行车、跳蹦蹦床等。此外,也有一些家长会带孩子去旅游,路上磕磕碰碰的情况也比较多,西安市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主任医师汪兵提醒广大家长,在加强对孩子安全教育的同时,还应掌握一些正确的防护知识和应急处理措施。

  孩子的活动量比较大,极易摔倒或碰伤,或发生骨折。汪兵建议孩子在骑平衡车、玩轮滑、玩滑板车时,摔倒发生意外的概率会增大,所以应戴护膝、护踝和头盔,做好全面的保护性措施。

  如果孩子不慎受伤,及时有效的处理至关重要。汪兵说,如果孩子受伤,家长要立刻限制其肢体活动,避免加重伤势。要查看孩子伤处是否有破口、是否有渗血,如果有,应找干净的衣服或毛巾、绷带进行包扎,同时寻找木板或其他硬质材料进行固定,保护受伤部位。随后呼叫急救车到医院进行专业救治,不要听信一些偏方或土方,以免延误伤情。

  自行急救处置中还可以进行冰敷。汪兵说,受伤后尽早冰敷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水肿症状,每次冰敷在15~20分钟。还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或弹性大的衣物,适当加压包扎减轻肿胀;可以抬高患处,尽可能让受伤部位放在高于心脏的平面,通过重力的帮助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儿童骨折后,家长不要大幅度搬动患儿的患肢,不要擅自用药油按摩、热敷等,避免造成二次伤害。骨折发生后,家长一定要安抚好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待救护人员的到来。“较成年人骨折而言,小儿骨折愈合更快,同时有较强的畸形矫正能力,骨骼可塑性大,因而大多数小儿骨折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恢复。”汪兵说。不过,因为儿童软骨多,不是简单的“成人缩小版”,所以还是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业儿童骨病医院就诊,以免误诊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溺水高发季 安全知识要牢记

  夏季天气炎热,游泳既是健康的运动方式,又是消暑的好方法,但是每年暑期都有儿童溺水的事故频频发生。西安市红会医院急诊科医生郭华说,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溺水不可掉以轻心,防溺水警钟需敲响。

  郭华提醒家长,一定要看护好孩子,告诫孩子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摸不着底、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一些池塘、湖泊等水面下有无暗礁、暗流、水深等情况很难了解,很容易出现溺水意外。”郭华说,家长们应该提醒孩子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如泳池等,尽量在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

  “游泳前一定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要做热身运动。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郭华提醒,游泳时,孩子们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家长要提醒孩子,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若发现有人溺水,郭华不主张没有救援经验和不会游泳的人下水救援。救助者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如果发现溺水者不会游泳,自己又没掌握救援知识时,可以借助外物,如绳索、棍子等,给溺水者提供帮助。“因为溺水者力气很大,单人救援时,救援者可能会被溺水者拖入水中。”郭华建议孩子们不要贸然下水救人,一旦有人溺水,要马上呼救,向周围的大人求救,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切忌惊慌失措。

  “在溺水者没有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应先清理溺水者口鼻中的异物,帮其开放气道,再给他进行心肺复苏,这是溺水后急救的关键。”郭华说,做心肺复苏时,每分钟的频率要保持在100-120次,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即儿童3-5厘米,青少年5-6厘米,按压时最好用跪姿,借助臂、肩和上半身的力量向下按压。

  需要提醒的是,上岸后无论溺水者清醒与否,都不要“倒水、控水”,这可能会延误给溺水者做心肺复苏的时间,或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同时,无论溺水者是否感觉异常,上岸后都应该劝诫溺水者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防止迟发性的肺部损伤。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