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创新动态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儿童病医院科研团队发表多项高水平创新成果

2025.10.11浏览量:

西安市红会医院儿童病医院(西安市骨骼发育畸形与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在颉强教授带领下致力于骨骼发育和损伤修复再生相关的基础和转化研究。近期,研究团队聚焦“骨骼疾病发病机制、磁驱再生医学和发育工程”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相关工作陆续发表于Bone Research、Research和Bio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

2025年系列创新成果简介成果一:从发育视角解析骨关节炎早期发病机制骨关节炎(OA)是最常见的骨关节退行性疾病之一,伴随社会发展累及人群呈倍数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重大负担。团队从发育视角明晰“OA早期炎症信号的激活与活性调控机制”,旨在为临床建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精准介入”的OA诊疗方案提供新的见解。相关内容以“LATS1-modulated ZBTB20 perturbing cartilage matrix homeostasis contributes to early-stage osteoarthritis”为题,于2025年3月发表于Bone Research杂志(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5)。


image.png


该研究对OA早期软骨基质退变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发现软骨细胞内转录因子ZBTB20活性受LATS1调控,早期软骨细胞内ZBTB20激活抑制Pten表达,激活NF-κB信号通路扰乱软骨细胞外基质稳态、促进疾病进展,从而明确了LATS1-ZBTB20-PTEN轴在OA发病早期的重要作用,完善OA发病早期细胞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团队还围绕LATS1-ZBTB20进行相关靶向干预策略尝试,发现靶向LATS1磷酸化及Zbtb20表达的小分子化合物TRULI和DAPA具有延缓OA进展的作用,进一步开拓了OA临床治疗的研究新思路。


image.png


论文第一作者为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郝雪博士后(合作导师颉强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静;重点实验室颉强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柳教授、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章卫平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3-025-00414-3。成果二:磁科技赋能促进新骨生成和功能重建为了改善大面积骨缺损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细胞命运调控、生物材料设计和理化干预来减少骨质流失或加速骨再生。磁作为一种生物物理信号,具有低毒性和无创的特点。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持续影响着人类健康,大量研究证实磁对包括肌骨系统在内的多器官疾病具有治疗潜力。团队回顾并系统分析了磁在骨的结构再生和功能重建中的作用及机制,2025年5月以“Unveiling the Power of Magnetic-Driven Regenerative Medicine: Bon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为题发表于Research杂志(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0.7)。


image.png


磁响应材料和磁场之间的协同作用已被证明可以促进组织再生和功能重建。基于此,团队提出了磁驱再生医学(Magnetic-driven regenerative medicine, MDRM)的概念,列举了磁介导的再生策略和前沿技术,描述了安全有效的磁应用模式,总结了磁调节骨骼谱系细胞行为的潜在机制,为磁驱再生医学的扩展和临床实践提供见解,旨在助推器官的功能化再生研究和转化进程。


image.png


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晨曦(导师颉强教授)、重点实验室程朋真副研究员、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俊香(导师颉强教授);重点实验室颉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毅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商澎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research.0707。

成果三:发育工程助力“骨骼类器官”雏形促进骺板损伤修复儿童骺板损伤诱发的“骨桥置换”会导致成角畸形和肢体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为骨桥切除术联合惰性材料填充,该疗法旨在预防骨桥形成,无法再生骺板软骨。近年来,受天然发育机制启发的发育工程策略应运而生,通过模拟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实现器官的功能化替代。在骨骼发育过程中,间充质凝聚是其始动因素,IHH(Indian hedgehog)信号是骺板有序结构的调控因素,体外模拟这两项关键机制可能是构建仿生骺板的可行路径之一。2025年8月,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 epiphysis inspired by natural developmental mechanisms promote the repair of large-scale epiphyseal defect”为题发表于Biomaterials杂志(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2.9)。


image.png

本文以hBMSC微球模拟间充质凝聚并作为构建模块制备仿生骺板,探索重组人IHH蛋白对hBMSC微球成软骨分化的作用,在边缘型骨骺缺损幼兔模型中评价仿生骺板的修复效果。发现体外孵育的hBMSC微球自发聚集组装为透明软骨样产物,Periostin和Fibronectin是驱动微球融合的分子基础;IHH在诱导早期显著促进hBMSC微球成软骨分化和软骨相关基质沉积,基质形貌和力学性能接近天然骺板;术后仿生骺板显著抑制缺损区骨桥形成,有效预防成角畸形和骨短缩。尽管仿生骺板未能完全恢复受损骨骺的生长潜力,但其早期的抑制作用具有相当大的研发潜力和应用价值。


image.png


论文第一作者为重点实验室程朋真副研究员、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韩美格(导师颉强教授)、红会医院儿童病医院陆清达主治医师(导师颉强教授),重点实验室颉强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柳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5.123644。


西安市骨骼发育畸形与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简介

西安市骨骼发育畸形与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获批建设,颉强教授为实验室主任,联合国内多家知名大学研究团队组建学术委员会。基于损伤、发育异常及先天遗传畸形等严重威胁儿童骨骼健康的临床背景,重点实验室凝练两大研究方向:骨骼发育畸形机制与矫治研究、骨骼损伤修复机制与技术研发,搭建涵盖基础研究、工程制造和临床转化等领域的研究平台。近年来,实验室踏实积累、稳步提升并获多项创新成果,有效促进特色学科建设、学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为提升医院整体科研创新实力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