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情绪预警丨告别“开学综合症”:从“心”开始轻松迎接新学期

2025.08.29浏览量:

漫长的暑假余额已清零,当开学的钟声敲响,不少学生和家长却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疲惫和抗拒。如果孩子最近出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或是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那么可能正在经历传说中的“开学综合症”。这并非一种严格的医学诊断,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和生理适应期现象。就像成人放完长假后有“节后综合症”一样,这是从“休闲模式”切换到“学业模式”时产生的短期不适。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并积极调整,就能很快“满血复活”。


[3]图片.jpeg


12岁的小明,暑假期间作息紊乱,每日晚睡晚起。临近开学,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拒绝谈论上学话题,常因小事与家长争吵。开学前一周开始失眠,称“一想到上学就心慌”,并多次抱怨头痛、腹痛,但体检无异常。食欲明显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拖延。家长发现后及时带其至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经评估为“开学综合症”。经心理疏导、作息调整指导及家庭干预,症状逐步缓解,顺利适应新学期。


一、什么是“开学综合症”?


“开学综合症”是指学生在假期结束、开学之初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状态。它体现在情绪、行为和生理等多个层面,是身心对环境变化所发出的一种“预警信号”。


二、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您可以对照一下,孩子(或您自己)是否出现了以下“信号”:

1、情绪层面: 焦虑、紧张、情绪低落、易怒、爱发脾气、对开学感到恐惧和抗拒。

2、行为层面: 拖延作业、赖床、沉迷电子产品(比假期更甚)、拒绝讨论开学话题、学习效率低下。

3、生理层面: 无缘无故的头痛、胃痛、食欲减退、失眠、嗜睡、疲劳乏力。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1. 生活节奏的骤变:假期里,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是常态。开学后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会让放松已久的生物钟“措手不及”,导致生理紊乱。

2. 学习压力的回归:从假期的“无所事事”切换到学业的“高度紧张”,想到即将到来的考试、排名和新知识的挑战,压力感油然而生。

3. “安全感”的丧失:家是舒适区,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和安全感。返回学校意味着要重新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纪律约束,需要消耗心理能量去适应。

4. 未完成的假期遗憾:“还有一个想去的没去”、“那部想追的剧还没看完”,这种“未完成”的遗憾会加剧对开学的抵触情绪。


四、如何成功“软着陆”?实用应对策略来了!


应对开学综合症,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但核心在于提前准备、积极调整、循序渐进。

给学生们的建议:

1. 调整作息,给身体一个“缓冲期”:提前一周开始逐步调整作息,每天比前一天早睡15分钟,早起15分钟,逐步向上学时间靠拢。避免开学前夜“恶补”作业或通宵娱乐。


2. 温故知新,给大脑一个“热身运动”:花点时间简单回顾上学期的知识,读一读新学期的课本前言。不需要高强度学习,目的是让大脑从完全停滞的状态慢慢激活,减少陌生感。


3. 设定目标,给新学期一个“期待点”:制定一个简单、具体、可行的积极目标。例如:“这学期要交一个新朋友”、“参加一个感兴趣的社团”、“攻克自己最弱的一门学科”。有期待,才有动力。


4. 接纳情绪,给自己一份“同理心”:告诉自己:“感到有点焦虑和不想开学是正常的,很多同学都这样。” 不抗拒这种情绪,反而能更快地与它和解。可以尝试通过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方式宣泄情绪。


5. 准备装备,用仪式感开启新篇章:整理书包、购买新的文具、包书皮等,用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小事,暗示自己:“新的旅程要开始了,我已经准备好了。”


给家长们的建议:


1. 做“盟友”,而非“监工”:比起一味地催促“快写作业!”“别玩手机了!”,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可以说:“快开学了,是不是有点紧张?妈妈小时候也这样。” 先共情,再引导。


2. 创造“收心”环境:逐步减少家庭娱乐活动,带头规律作息,和孩子一起进入“开学节奏”。多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和 positive 的一面,唤起孩子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3. 鼓励而非施压:避免在开学初就强调“这学期必须考第X名”之类的话。多鼓励孩子的小进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减轻其对失败的恐惧。


4. 保持沟通,留意异常: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非常严重,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两周),并伴有严重的生理不适,应及时与老师沟通,或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开学综合症就像一场心灵的“换季”,有点小感冒实属正常。它提醒我们是时候从舒适的港湾再次扬帆起航了。请相信,这种不适只是暂时的。一旦融入了新的集体生活,找到了学习的节奏和乐趣,这些焦虑和不安便会烟消云散。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