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居民健康意识,普及科学睡眠知识。8月1日,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团队走进泾阳县阜下村,开展“服务于心 便民于行”主题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医护人员为居民提供了免费睡眠心理评估、专家问诊、睡眠健康科普、血压测量等服务,并针对常见的睡眠问题给予专业指导,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义诊现场,28岁的IT工程师小林前来咨询,小林长期依赖智能手环监测睡眠。每天醒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睡眠评分,一旦显示“深睡不足”或“睡眠质量低”,便会陷入焦虑,甚至影响工作状态。尽管实际睡眠时间达6-7小时,手环的数据却让他坚信自己“根本没睡着”。这种困扰促使他来到义诊现场寻求帮助。
实际上,小林的这种状况,是典型的“数据焦虑型假性失眠”的表现。
数据焦虑型假性失眠:是一种因过度依赖智能设备(如手环、手表)的睡眠监测数据,导致对睡眠质量的错误认知,进而引发焦虑、失眠感或睡眠感知障碍的现象。
一、典型表现:1.过度关注数据: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查看睡眠评分,情绪受数据高低影响。
2.主观与客观不符:手环显示“睡眠质量差”,但实际睡眠时间正常(如≥6小时)。
3.恶性循环: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频繁查看数据。
二、如何摆脱数据焦虑失眠?教你5步科学调整方案
1. 停用睡眠监测设备(1-2周)
为什么?
智能手环的睡眠监测误差率可达30%,尤其是对浅睡眠的误判。
过度关注数据会强化“我没睡好”的错误认知,形成 “数据→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
怎么做?
“电子斋戒”实验:停用手环/手表,改用主观睡眠评估(如:今早是否自然醒?)
移除卧室电子钟表,避免半夜查看时间加剧焦虑。
2.认知调整:打破“数据迷信”
常见错误认知:
深睡<15%=失眠
没做梦=没睡着
科学替代思维:
睡眠不是考试,无需追求满分
即使手环显示“清醒”,实际可能已处于浅睡眠
3. 行为干预:重建健康睡眠习惯
刺激控制疗法:
只在困倦时上床,若20分钟未入睡,立即起床做单调活动(如读纸质书)。
不在床上玩手机/工作,强化“床=睡眠”的关联
放松训练:
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
渐进性肌肉放松(从脚趾到头部逐步放松)
4. 优化睡眠环境与作息
环境调整:
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
睡前1小时远离蓝光(手机、电脑)
规律作息:
固定起床时间(即使周末)
避免白天补觉(午睡≤30分钟)
5.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专业治疗选择:
认知行为疗法(CBTI):纠正错误睡眠观念
短期药物辅助,需专业医生指导
三、自测信号若符合≥4项,可能存在数据焦虑型假性失眠:
每天分析睡眠数据超30分钟
认为"没数据=不知道睡得好不好"
为优化数据提前2小时上床
实际睡眠与自我感知差距≥2小时
此次义诊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睡眠指导,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下一步,医院将持续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更多形式丰富的便民活动。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用实际行动守护百姓健康。
院内新闻
睡眠健康丨西安市红会医院义诊现场解救“数据焦虑族”——用专业守护居民好睡眠
2025-08-01献礼建军节丨红会医院双线行动守护退役老兵健康
2025-08-01安全赋能丨西安市红会医院为实习生筑牢实践防线
2025-08-01共育未来丨西安市红会医院第二期“实验室平台交流共享”学术沙龙圆满举办
2025-08-01西安市健康教育所来院开展“健教访医院,聚力惠民生”健康教育工作调研
2025-07-31热射防控 | 红会医院开展 "狙击夺命热浪" 救治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