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精准诊断丨14岁女孩反复肢体无力?原来是心理创伤的 “求救信号”

2025.06.25浏览量:

近日,14岁的女孩小洋(化名)被家人推着轮椅来到了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小洋的妈妈满头大汗,手中紧紧握着一份几十页的检查单和多家医院多个不同科室的就诊病历,焦急的对医生说:“医生,您快看看我的姑娘,她这两年反复出现肢体无力,无法行走,在各个医院做过检查,基因检测也做了,所有结果都正常,可我姑娘的病就是治不好,她到底怎么了?”

[3]图片 1.png.png

接诊医生刘丹不仅仔细给小洋查体,还和她深入交流,查看她之前的检验单和就诊病历,经过一番细致的分析,刘医生初步诊断小洋患有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就是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

刘医生经过耐心的询问后了解患者的情况,进行量表评估、变异性分析、心理治疗、VR松弛治疗、物理治疗(经颅重复磁刺激、直流电)。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及详细的交谈后,小洋竟然慢慢自己站起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可以慢慢的行走。次日,小洋和母亲手牵手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科室向大家挥手致谢,开心地告诉医生,她当天晚上就可以自行站立行走,今天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

[5]image.png.png

什么是分离(转换)性障碍呢?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意识、记忆、身份或躯体功能是有意识控制的,而分离性障碍患者,对于这种控制能力被认为受了损害,受损的程度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可以不同。通俗来讲,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类复杂的身心疾病,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身体症状,如肢体无力、瘫痪、失明、失声等,这些症状并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相反,这些症状通常与心理创伤、情绪波动或压力事件密切相关。甚至患者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出现身份或性别身份的分离或转换,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医生细致观察与询问后得知,小洋从小胆小,腼腆、不善与人沟通。2年前因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批评及不适当言语刺激甚至被嘲笑讥讽后,突然感觉双腿无力,无法站立行走。经多项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发作,多在与不良回忆相关后出现。

ICD-11对于分离障碍主要包括:

1.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2.分离性遗忘。

3.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4恍惚障碍。

5.附体性恍惚障碍。

6.复杂分离性侵入障碍。

7.分离性身份障碍。

8.其他特定或未特定的分离障碍。

小洋此次症状就属于第一种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小洋既往有不愉快生活事件发生但未及时干预处理事件,此次因在学校和老师沟通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性问题诱发她梦中又回忆起了历史性不良事件,导致此次症状的发作。心身医学科医生提醒大家,平时生活中如有应激事件要及时进行积极调控干预处理,不要遗留创伤。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复杂心理、生理疾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治疗。而对于小洋,经过细致询问与观察,倾听其症状背后的真实情感,帮助她意识到内心需求和冲突是治疗关键,因此后续给予长程心理治疗,进行追根溯源彻底剖析,并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应对病情,接纳孩子的情绪。父母也愿意努力配合尽可能帮助孩子消除应激源轻松走出心理低谷,积极面对生活挑战。


[6]图片.png

刘丹

心身医学科医师

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

亚太精神心理卫生学分会委员

西安研究型医院学会精神卫生与精神医学委员

西安研究性医学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委员

擅长:心身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躯体化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