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4岁的赵先生突发胸背部疼痛,左下肢无法活动并伴随触摸感觉减退,随后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就诊。脊柱病医院腰椎病区副主任医师朱金文接诊后详细询问病史并完善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赵先生胸2-4水平脊髓左侧硬膜下异常信号,考虑有血肿的可能,需住院治疗。
图1. 术前胸椎正侧位x片。
图2. 术前胸椎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在胸2-胸4胸椎水平脊髓左侧硬膜下间隙出现异常信号,考虑可能存在血肿。
制定治疗方案
鉴于赵先生的病情复杂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医院迅速组织了多学科专家会诊。考虑到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介入诊疗中心根据其用药情况和凝血状态,精心调整了围术期的抗凝方案,并准备了详细的预案。针对赵先生并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外科进行了紧急评估,协助制定专项治疗方案。心血管内科针对赵先生的窦性心动过速,进行了动态心电图监测,以维持围手术期心脏功能的稳定。
为了促进赵先生的神经功能恢复,经各科专家深入讨论后,医疗团队决定采用“S8 骨科导航辅助下胸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椎管内血肿清除和硬脊膜修补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此综合手术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并改善预后。
图3. 术前双下肢动静脉超声证实左侧腘动脉有血栓形成。
手术过程
在 S8 手术导航系统、O 型臂术中 CT 机以及超声骨刀的助力下,朱金文副主任医师进行了胸 2 - 4 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 CT 扫描精准验证,螺钉安全穿过狭窄椎弓根直达椎体,巧妙避开脊髓、血管等关键部位。
但紧接着的切开硬膜、清除血肿环节,才是真正的 “硬仗”。在此过程中,哪怕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如同在钢丝上行走,容不得丝毫差池。
此时,原本洁白、半透明且有光泽的硬膜囊此刻却全然变了模样:颜色转为暗沉的深绿色,且硬膜呈现出明显膨隆状态,失去了原本的平整顺滑。医疗组通过娴熟的配合小心打开硬膜囊后见椎管内大量血凝块,约为8-10ml,小心剥离,逐一取出血凝块,再以人工硬脊膜精细修补,并将标本送检。
手术全程与功能检查科紧密协作,借助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实时、动态把控脊髓和神经根功能,一旦脊髓血流有异常波动便能即刻察觉。术后,赵先生恢复良好,左下肢绝大部分肌力即刻恢复至1-2级,通过接近2个月的康复锻炼,目前能独立站立及短距离行走。
病历特点
主管医生海米提介绍,抗凝药物的使用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是维系腘动脉通畅、防止血栓再次来袭的关键防线;另一方面,却也埋下了自发性出血的隐患。
赵先生半年的持续用药期间,体内凝血稳态悄然发生改变。长期服药,虽有效抑制了血栓形成,但过度抑制凝血机制使得出血风险节节攀升。最终导致了胸椎椎管内非创伤性出血。因此,联合用药方案遵循着循证医学证据,旨在在预防血栓复发与控制出血风险间寻求微妙平衡,是针对腘动脉血栓的常规且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抗凝治疗全程,需依据患者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精细动态调整药物剂量、种类与疗程,借助定期凝血功能监测等手段,实时把控出血与血栓形成的天平,确保治疗获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
图4. 术后胸椎正侧位片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脱落断裂。
图5. 术后50天线上随访
赵先生术后及时转入康复科,开启了系统且针对性强的康复锻炼之旅。早期阶段,康复团队着重对患者的左下肢开展被动活动训练,为肢体功能的唤醒奠定基础;随着恢复进程推进,逐步进阶到借助弹力带、康复器械等专业工具引导患者进行主动活动,充分激发肌肉力量与神经的协同潜能。而后期的步态和力量训练,进一步提高步态稳定性和下肢力量。
图6. 术后组织病理学分析证实术中椎管内采集的标本为血肿。
温馨提示
朱金文副主任医师温馨提示,椎管内自发性出血等隐匿疾病的发生有时难以预料,若您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务必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密切留意身体的细微变化,如有无异常出血、疼痛或肢体麻木等情况。一旦察觉异样,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院内新闻
活动预告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将开展世界狼疮日义诊及科普讲座活动
2025-05-07防治哮喘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开展世界哮喘日义诊活动
2025-05-07健康科普丨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为何总“结伴而来”?
2025-05-07快速康复丨30分钟胆管无创取石!ERCP技术微创“拆弹”
2025-05-07专病专治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病门诊:消灭胃病“刺客”
2025-05-06咬合危机丨张嘴困难、关节“咔咔”响?可能是这种常见口腔病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