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气温骤降,寒冷不仅带来了体感不适,也让心脑血管疾病进入了高发期。在浙江某医院心内科,一周内就连续收治了61例心梗患者。
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每年我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达到100万人。为什么秋冬季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作前身体又有哪些提示?哪些人群更容易发生心梗?带着这些疑问,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高慧梅。
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都是警示信号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坏死。一般,急性心梗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高慧梅表示,发生心梗前患者往往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症状,还可能放射到肩背部,出现左前臂的麻木、疼痛,胸骨后、左肩部的放射性疼痛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一些如恶心、呕吐、牙痛、肚子痛、疲劳等非典型症状。
“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心肌梗死,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医院急诊室。在等待急救人员到场的过程中,保持冷静,让患者保持侧卧位,避免呕吐而引起窒息发生。如果家中有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如果含服硝酸甘油之后五分钟没有缓解的话,可以再服用一次硝酸甘油,最多不超过3片,舌下含服更容易吸收。”高慧梅提醒,发生心梗后,患者切勿自己开车前往医院,这是因为严重的心梗很容易引起心跳骤停,导致全身器官缺血,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在寒冷刺激下末梢血管会收缩
秋冬季气温逐渐降低,心梗的发病率开始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心梗风险就增加2%。高慧梅表示,随着温度降低,人体的生理机能反应逐渐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在寒冷刺激下,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由此导致动脉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或突然从室内到室外,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除此之外,随着天气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同时又偏爱高油、高脂、高糖类饮食,进一步加速血液黏稠度,造成血液循环减慢而形成血栓,导致心梗的发生。因此,在秋冬季患者外出时,应尽量做好保暖工作。在饮食方面,建议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
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要定期主动体检
谈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高慧梅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相关,一定要从源头端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让基础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此外,适度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提高血液循环,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对于有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要定期去医院复查,降低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心梗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高慧梅建议对于有心脏疾病家族病史的人群,一定要高度重视,定期主动体检。同时,尽量戒除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当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孙夏
专家简介
高慧梅,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 主 治 医师。擅长冠心病、难治性高血压和高血压并发症、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胸痛、胸闷症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
挂号方式:微信扫描医生二维码预约挂号
院内新闻
活动预告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将开展世界狼疮日义诊及科普讲座活动
2025-05-07防治哮喘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开展世界哮喘日义诊活动
2025-05-07健康科普丨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为何总“结伴而来”?
2025-05-07快速康复丨30分钟胆管无创取石!ERCP技术微创“拆弹”
2025-05-07专病专治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病门诊:消灭胃病“刺客”
2025-05-06咬合危机丨张嘴困难、关节“咔咔”响?可能是这种常见口腔病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