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刘阿姨,半年前出现持续数小时的腹绞痛,便后缓解,大便变细,一日一次,无反酸、恶心、呕吐、低热、盗汗,腹泻等不适症状,所以没有引起重视。一周前在当地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降结肠处有一大小约6cm带蒂息肉样病交。
刘阿姨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育鹏的门诊,了解患者病情后施主任为患者进行了相关检查,考虑为降结肠脂肪瘤。
施主任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建议尝试经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手术切除了病变大小约4*8cm的病灶并诊断为乙状结肠巨大腺瘤。
然而,如何将这枚宛如猕猴桃般大小的病灶安全无虞地从错综复杂的肠管中抽离,成为了一道亟待攻克的难题。面对这一挑战,医生们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与精湛的技巧,每一步操作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在确保肠管完好无损的同时,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将那枚沉甸甸的病灶从它原本寄居的深处缓缓取出。不仅考验着医生的专业技能,更是对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的挑战。
术后第三天逐渐开放饮食,观察其无出血、穿孔并发症。病情平稳后刘阿姨顺利出院。出院前刘阿姨表示此次内镜下切除手术相对而言创面小,花费小,解决了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的问题,提前避免了梗阻的出现。
什么是结肠脂肪瘤?
结肠脂肪瘤是一种非上皮性肿瘤,瘤体直径>3 cm时即为巨大脂肪瘤,较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观点认为与脂质代谢有关,有的认为与炎症刺激有关,缺乏大样本的相关性研究。
一般将其分为以下类型:(1)腔内型:即黏膜下型,向腔内生长;(2)腔外型:即浆膜下型,肿瘤位于浆膜下,向肠外突出,不引起临床症状,常漏诊;(3)壁间型:即肌间型,少见;(4)混合型:瘤体不局限于肠壁的某一层,可向腔内外突出。其中腔内型结肠脂肪瘤占85%~90%,因肿瘤处在黏膜下,突向肠腔,黏膜受到挤压,且经粗糙肠内容物反复摩擦,会发生糜烂,形成溃疡;结肠脂肪瘤的类型、大小、部位决定其症状,通常认为瘤体>2 cm时可出现临床症状,直径3~4 cm时约50%的患者会有伴随症状,>4 cm时约75%的患者会伴随较为明显的症状。肿瘤较小时,各种类型肠道脂肪瘤均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临床多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以腔内型症状明显,同时因瘤体较大,其表面黏膜易破损出血,出现大便带血,大的宽基肿瘤可致肠腔堵塞,出现肠梗阻症状,基底较窄时容易形成肠套叠等症状,文献报道以脂肪瘤合并肠套叠多见。
若不及时处理会出现肠强堵塞、肠套叠。平时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油高盐饮食,另外如果有消化道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完善胃肠镜检查,避免耽误病情。
什么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和一些黏膜下良性病变。
ESD通过内镜,在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通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
ESD和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有什么优势吗?
完全在内镜下完成,无腹部切口;
没有切除固有脏器,不改变消化道结构;
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住院费用低。
专家简介
施育鹏
西安市红会医院内镜中心主任
擅长:消化系统的常见多发病诊治:1.消化系统肿瘤的化疗、分子靶向、免疫治疗及个体化治疗;2 小肠疾病、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治;3、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4、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5、内痔微创治疗: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鏡下治疗(EMR、ESD、ESE、ERCP、消化道狭窄支架植入、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经内镜TET 管置入术、内镜下异物取出、止血、营养管置入、小肠减压管置入、吻合口狭窄扩张等);6、肥胖、顽固性便秘的肠菌移植(FMT)治疗。
门诊时间:每周一早上
门诊地点:南院区一号楼309诊室
院内新闻
活动预告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将开展世界狼疮日义诊及科普讲座活动
2025-05-07防治哮喘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开展世界哮喘日义诊活动
2025-05-07健康科普丨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为何总“结伴而来”?
2025-05-07快速康复丨30分钟胆管无创取石!ERCP技术微创“拆弹”
2025-05-07专病专治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病门诊:消灭胃病“刺客”
2025-05-06咬合危机丨张嘴困难、关节“咔咔”响?可能是这种常见口腔病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