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正文

【西安发布】在肿瘤患者心中 他是披荆斩棘的“拾光者”

2024.09.19浏览量:

1726736303695.jpg

今年的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在各行业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当下,医疗技术频频获得突破,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曾经的“黑科技”,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我市各医疗机构不断创造出世界首例、国内首例等生命奇迹。与此同时,以关注患者心理状况、“看见”患者内心需求为主旨的人文关怀、叙事护理也频频受到重视,被我市多家医院列入重点推广、推进的工作日程。

“妙手”创新,在科技加持医学诊疗的道路上坚定向前;“仁心”向暖,让万千患者不同需求托起更柔软的依靠。

癌症是医学尚未攻克的难题,在这条注定艰难的道路上,医生和患者并肩而战,他们面临的压力、他们需要的勇气可能并不为外人所知。又到每年一度的中国医师节,本届中国医师节,记者将目光投向肿瘤医生,看肿瘤医生如何与时间和生命赛跑,在患者心中筑起生命希望的那道“光”。

从小立志:如果我是一名医生该多好

王凯是西安市红会医院血液肿瘤放疗科主任,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微创介入(肺癌)方向建设中心负责人,是肿瘤专业上“当打之年”的中坚力量。

见到王凯,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说话声音不高,脸上一直挂着温暖的笑容。他说,孩童时代因为体弱多病,经常往医院跑,便想着“如果我是一名医生该多好”。高考结束,成绩优异的他在志愿书上填上军医大学,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因为当过患者,也当过患者的家属,深知就医的不容易,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王凯就誓做一名“好医生”,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以精湛的医术和微笑的服务为患者解除病痛。

王凯为患者进行治疗中

“手术时间半小时,住院3天就可以出院了。”前不久入住红会医院血液肿瘤放疗科的张大爷出院时称赞道。在CT引导下,超低温冷冻和高强度加热集合于一根消融针,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切掉肿瘤组织,解除了张大爷近期的病痛。这样“冰火两重天”的治疗方案,患者无需全麻、无痛感、创口小。

从医二十多年,在肿瘤学科综合治疗与转化研究中不停地攻坚克难,王凯发现,微创治疗技术副作用小,患者花费也少,就将重点研究方向转向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新技术。凭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先后创新性开展了胆管癌腹腔多发转移致癌性肠梗阻复合式冷热消融术、肺恶性肿瘤冷热复合消融治疗同步活检术、CT引导下3D打印模板定位经皮肺肿瘤穿刺活检联合射频消融术,组建并带领团队完成了各种微创治疗,尤其是对于复杂高危部位肿瘤微创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勇于挑战:挑战禁区是高风险的事,但总要有人去做

去年有个患者,腹部长了肿瘤,且肿瘤巨大“顶”住了肾上腺,患者血压“狂飙”,并出现了精神亢奋躁狂。家属想要治疗,可患者的病灶位置是很多医生认为的手术“禁区”,一时间“求医无门”。后经人介绍,家属来到王凯的门诊求助。面对“生命禁区”,王凯也犹豫了。可患者精神症状再次发作,几个医护人员和家属一起也无法使病人平静。“安排手术!”“挑战传统禁区是一件高风险的事,但总要有人去做。”这是当天王凯发在朋友圈的一条内容。

这台手术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跳舞。事后,很多同行都觉得王凯太冒险。好在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患者就平静了很多,术后血压降了下来,躁动症状也消失了。术后一周,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患者儿子说,母亲患病时他一度崩溃了,但是手术后,他最爱的母亲又回来了。

前些天,安康59岁的王女士因为多发性骨髓瘤导致腰腿疼,坐着轮椅住进了医院。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的肿瘤细胞局限于骨髓腔内,但部分患者会生长在骨髓外,称为多发性骨髓瘤的髓外浸润。如果存在髓外浸润,患者生存期会明显降低,治疗难度也会变大,现在国内外相关指南都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很不幸,王女士就是这类患者。

找到王凯时,王女士对抗肿瘤的信心已经所剩无几了。但是王凯不愿放弃。行走在无数个生死边缘中,他还是“一心赴救”,坚持做一名“拾光者”。拾起那些光芒闪耀的抗癌精神,在患者心中筑起生命希望的“光”。

考虑到标准化疗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王凯最终为王女士进行了微创消融术,也是国内首例通过复合式冷热消融进行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浸润局部治疗的成功范例。术后一周,王女士的疼痛明显减轻,没多久就可以下地行走了。“太惊喜了,真没想到我还能站起来。”出院时,王女士不停道谢。她说,是王凯救了她的命。“是在救命,也希望把命救长一点,拉长患者生命的长度。”王凯说,他要做的就是提高经治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持续突破生命的极限,把谈之色变的癌症变成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王凯

温暖患者:患者的事情,都得管

在肿瘤病房,经常要面对像王女士一样丧失信心的患者,王凯看到了患者的孤独和无助。他说,很多肿瘤患者的家庭气氛太低沉,患者受到的不仅是疾病的折磨,还有心理的压力。因此,在王凯看来,医生不仅仅要医病,还要医人。入行开始,他就一直认为,医生有温度,医疗就不会显得太冰冷,他要让人文的阳光照进病房,照进患者心里,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感受到医疗的温暖。

王凯遇到过一位“挑剔”的患者李婆婆。李婆婆入院时没有家人陪伴,住院没几天就和病区的医护吵了个遍,还把大家全都投诉了。一天晚上,王凯值夜班,李婆婆突然走过来问:“我能不能和你聊一会?”“跟她聊了会不会吵?吵了会不会被投诉?”王凯心里想着,也犹豫了。但想到老人独自住院太孤单,他还是答应了。

通过聊天,王凯才知道,李婆婆的孩子都在外地,没有时间来照顾她。觉得自己被忽视了,李婆婆心情很不好,才将怨气都发泄在了医护身上。那天晚上和王凯聊了半个多小时,李婆婆脸上有了笑容,此后再也没有和医护吵过架,就连治疗效果也有了明显改善。从那以后,王凯经常给患者进行“话疗”。他说,好医生除了“技术好”,还要“会说话”,要把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当亲人,通过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慰藉,为患者点亮希望之灯。

如何待患者如亲人,王凯一直在用行动解答这个问题。前几天,一个患者给王凯打来电话,问他新生儿严重黄疸怎么办?这个问题把王凯难住了。可患者着急地说:“我就信您,您是我遇到过最好的医生,您连肿瘤都能治得了,还有什么治不了的?”一句话让王凯不知该如何拒绝。挂了患者的电话,他赶忙向儿科同事求助。电话那头的同事也疑惑了,“你现在涉及这么广吗?怎么这事也管?”王凯笑着说,“患者的事情,都得管。”

救人无数,对待患者如春风般温暖。王凯说,因为患者信任,他更要用“外化于行的术,内化于心的仁”,用责任和担当,为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做一名合格的有温度的好医生。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