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舌体肥大、言语不清、发音受限竟是这种罕见病

2024.08.16浏览量:

近日一位30岁女性哭诉着前来西安市红会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该女士近几月没有任何原因发现左侧腋下,下颌区出现黄豆样大小渐进性增大肿块,逐渐出现舌体肥大、言语不清,发音受限,伴乏力、精神差,严重影响工作、日常生活。

在当地医院进行病理检查提示:镜下可见淋巴组织增生,并见梭形细胞成分,内见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建议免疫组化或完整切除进一步检查,考虑肿瘤不除外。

听到“肿瘤”,患者比较害怕,多次辗转就诊于肿瘤科、血液科、口腔科等科室,反复做了淋巴结和舌下腺的穿刺、切除,病理还是没有明确到底是不是肿瘤。

患者说:“做了穿刺还是不知道是不是肿瘤,反反复复就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最后,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了西安市红会医院风湿免疫内分泌科就诊。

杨西超主任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查体,发现该女士下颌区出现渐进性增大肿块,约黄豆样大,疼痛明显,质地比较硬,局部皮温不高,并逐渐出现舌体肥大、言语不清、发音受限......需住院治疗。

[6]图片.png


入院后进行了一系列检查评估,在排除了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上皮样血管瘤、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淋巴结炎、肿瘤伴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结核、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或结节病其他的结缔组织病(如IgG4相关性疾病、结节病)后,该患者明确诊断为木村病

较为幸运的是,当前没有肾脏等脏器受累,并且治疗及时。在给予小剂量激素、免疫调节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下颌区肿块较前明显缩小,疼痛消失,伸舌改善,言语清晰,发音正常。

木村病( kimura’s disease,KD)

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肿瘤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亚裔人群,其中以中国南方、日本及东南亚人口居多,阿拉伯地区及西方报道较少。该病好发年龄为30~40岁,男女比例可达4~7:1,该病的发病部位主要为头颈部,其中以唾液腺、 皮下组织及淋巴结为主,同时在眶周、腹股沟、纵膈、鼻窦、气道、口腔内也有发生,多数为单发,除了肿块外,常常出现皮肤发痒或色素沉着等症状。肿块通常界线不清,伴有粘连,活动度差,呈无痛性,生长缓慢。木村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该病临床少见,术前误诊率高达90%左右。

[8]图片.png

(图为耳周皮下肿物)

杨西超主任介绍道,木村病的诊断依靠医生的经验,问诊及详细专业的查体、系统的临床思维、清晰的病理判断可早期识别疾病。木村病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皮下结节或肿块、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IgE水平升高。可伴皮肤瘙痒、皮疹、色素沉着等症状,约有 30%~40%的病例合并淋巴结病变,约12%~16%的患者合并蛋白尿,伴蛋白尿者约59%~78%为肾病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防止病情复发、重要脏器损伤。

[9]图片.png

(图为右侧前额部肿物)

[10]图片.png

(图为右侧耳廓后肿物)

木村病虽然是良性病变,但较易复发,复发率 22%~73%,难以根治。临床非常罕见,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目前,木村病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对于仅表现为单一部位肿物者,可行手术切除,但由于肿物多边界不清,且无明确包膜,手术不易完整、彻底切除,术后较易复发。因此,在临床上遇到中青年男性,表现为头颈部 无痛性皮下包块伴淋巴结肿大,且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者,需高度怀疑木村病可能,进一步行肿物或淋巴结活检可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目前,临床研究、疾病认识、治疗效果总结都在系统提升中,相信木村病的诊治及预后未来可期!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