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正文

【劳动者报】致敬用爱呵护病患的白衣天使

2024.05.13浏览量:

1715561130077.png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他们用爱抚平病患创伤,用责任心呵护每一位患者,以实际行动诠释南丁格尔精神,是我们身边的“提灯天使”。

    本报记者近日走近多位白衣天使,听她们讲亲身经历,了解温馨护理背后的默默付出。

让护理工作更有温度

——记西安市第一医院护士长赵敏

31.jpg

    临近中午,西安市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的15名患者,陆续结束了一上午的治疗。护士站内,与同事确认过各床护理情况后,护士长赵敏才缓步走出病区。

    “你爸这几天怎么样?一定要按时透析,这很关键!还需要开透析液?那我来和药剂科沟通……”走进办公室还未坐定,患者家属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听到家属说起患者情况好转,赵敏也轻松了不少。几个月前,那场生死时速的救助,她还历历在目。

    那天是大年二十九,开完院周会回到病区的赵敏一听到有患者在抢救,夹着会议本就奔进病房。情况危急,顾不上做任何防护,就参与到救治中。她猫着腰,绷直两臂,浑身的力量聚集手掌上,心肺复苏,一下,两下,三下…短短的几分钟,已是大汗淋漓。这时,她已经忘记自己也是一名正在化疗的患者。

    “当你把患者看做家人,危急时刻就不会犹豫,更不会畏惧。”从急诊重症到心血管重症,再到肾脏内科,赵敏始终谨记南丁格尔所说“护士要有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和一颗善良的心”。她在患病后,更懂得有温度的护理对病人和家属有多重要,因此让她决然选择坚守护理一线。

    2021年9月,院内组建肾脏内科,赵敏带15名护士“开疆扩土”,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工作基点,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患者有需要的微小之处用心发力,提升护理质量,让护理工作更有温度。        全媒体记者 唐玉洁

时刻保持学习的能力

——记西安市儿童医院护士薛莎

33.jpg

    去年底,西安市儿童医院有着16年临床护理经验的薛莎,从感染科轮转到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二科。从病房、门诊护士到手术室护士,角色的转变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护士节前夕,记者在儿童医院门诊楼三楼手术室见到了薛莎。

    2号手术室中,即将进行一台腺样体融切手术。

    医生手术前,需先由护士拆开要用的无菌敷料包。拆敷料包是一个重要环节,而要始终保持敷料的无菌状态是对护士的一次技能“大考”。

    今天的这场“大考”落在了薛莎身上。

    推车上摆放着手术时要用到的两个敷料包。一个是布类敷料包,一个是器械包。拆包就像一层一层剥开洋葱。

    薛莎保持着与推车的距离,全程将双臂高高抬起,用夹子前端发力,夹住包布一个角,慢慢掀开,平铺在推车固定位置。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仅布类敷料包里,就有大小的包布、洞巾等十多样。其中包布又分为四个大单和四个小单,把这8块包布一个角一个角地拆开,就需要用夹子夹够32下才能完成。

    手术室里,薛莎做起活儿来手脚麻利,雷厉风行;手术室外,她在不同的护士岗位上也照样风风火火,得心应手。

    薛莎认为,要当好一名护士,除了要在护理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外,也要时刻保持学习的能力。                  

                      全媒体记者 申美

用爱共筑生命之桥

——记西安市人民医院航天二病区产科护理团队

35.jpg

    5月8日一早,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航天城院区二病区产科(以下简称二病区产科)的护士们穿戴整齐,开始忙碌的一天。

    晨会交班、巡视病房床头交班、了解产妇及婴儿的状况……她们分工明确、每一个人都忙碌不停,疾步穿梭在走廊、病房,碰面时只用言简意赅的几个字传达信息。

    “产科是一个比较‘急’的科室,忙的时候一天收二十几个病人,常常会有很多突发情况。”二病区产科护士长张维娜说,所以大家日常都是紧绷着弦的状态。“争分夺秒地守护母婴的安全是我们必备的技能。”

    记得有一次,一名高龄产妇分娩后半小时返回病房,护士巡视按摩子宫时发现,产妇单次出血量已达700毫升。“立即启动抢救流程。”张维娜带领护理小组团结协作,第一时间采取了止血措施,汇报上级医生,紧急行介入手术止血等抢救,经过一番与时间赛跑,产后大出血得到及时救治,患者转危为安。

    像这样的瞬间,二病区产科护理团队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超的操作技能,从容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为孕产妇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二病区产科是一支青春活力、团结进取的团队。科室推行医护一体化模式,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用专业与温情滋养每一个新生,链接家庭之力,共筑生命之桥。

      全媒体记者 苗莹 实习生 陈珮琦

让劳模感受“家”温暖

——记西安工会医院护士孙静

32.jpg

    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劳模病区内,医护人员来来往往,步履匆忙。孙静推开病房门,为正在输液的患者把打好的饭放在病床旁,“老师,准备吃饭啦,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需要随时按铃叫我哦。”说话间,她抬头看了看输液瓶中的液体和监护仪上的数据,将巡视情况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叮嘱完又赶往下一个病房。

    这是孙静每天的工作常态,27岁的她是劳模病区的一名护士,今年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7个年头。与其他病区不同的是,这里的病人都是劳动模范。“劳动模范是全社会的榜样,作为工会的医务人员,我们要当好他们的‘娘家人’,这也是我们发自内心对劳模的尊重和敬仰。”孙静解释着老师这个称呼的由来。

    孙静负责护理的大部分都是病情较危重的病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他们的病情需要随时严密观察,除了打针发药外,还要对他们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孙静说:“我们要按时帮助患者翻身叩背、吸痰等,稍有疏忽对老人来说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孙静看护的劳模里,70岁的劳模马老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老师患有糖尿病多年,子女不在身边,是位独居老人。刚来医院时,他瘦弱的身躯让孙静心疼不已,也不愿跟人交流。孙静不厌其烦悉心照顾,引导他遵医嘱,关心他的生活,家人般的关爱温暖了马老师的心。“谢谢你,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让我重获健康。”马老师握住孙静的手说。

    “劳模们为社会付出了很多,很荣幸能够服务劳模,希望他们都能健健康康的。”孙静笑着说。           (骆红燕)

一句“谢谢”是最大的褒奖

——记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一病区护士长聂亚娥

34.jpg

    5月8日,走进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一病区,就被病区走廊两边墙上图文并茂的中医养生及健康教育展板所吸引,“它不仅展示中医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无形中传递着中医护理理念。”从事护理职业近30年的护士长聂亚娥开门见山地说。

    “作为医院首批开设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病区之一,我们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大力推广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创新应用,把穴位贴敷、中药泡足、拔罐、艾灸、水针等10余项创新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用在助力患者的康复护理上。”聂亚娥介绍,脑病科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常面临多重挑战,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促进肢体功能的提高。通过心理疏导和中医调理,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许多脑病患者通过治疗和护理,病情得到了好转或治愈,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和生活。

    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生命线。这几年,中医医院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新入职护士增加不少,为了让新人尽快进入角色,聂亚娥示范引领,从输液、发药、导尿、灌肠等基本操作和工作流程实行“一带一”师带徒,使他们尽快能适应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护理任务。

    “每当走进病房,看到患者病情好转或者出院,患者的一句‘谢谢’,大家就非常开心,觉得是最大的褒奖。我们要心存感恩,履行好职责,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助力患者早日康复。”聂亚娥说。

                              (李江波)

一袭白衣   一生承诺

——记西安市红会医院消化疾病诊疗中心消化内科护理团队

36.jpg

    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消化疾病诊疗中心消化内科。明亮整洁的楼道里,一名护士正搀扶着患者缓步回病房;宽敞舒适的病房里,有护士正在为患者进行科普宣传;现代化的护士站里,几名护士正处理着手头的工作……科室护士长姚少维说,这就是他们的日常,一袭白衣、一顶燕帽,是对患者,也是自己一生的承诺。

    姚少维介绍,近年来,护理团队狠抓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以精良的技术、高度负责的态度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不久前,86岁的王老先生突发呕血,呕血量约500ml,伴多次黑便,家属急送至西安市红会医院。经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此时患者四肢末梢循环差,呼吸急促,精神烦躁,反应迟钝。

    姚少维在查看病人病情的同时,立刻组织协调抢救小组成员分工,心电监护、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补液扩容、备血、输血等积极治疗。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后,经主治医师为患者实施急诊胃镜检查,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术后王老先生呕血、黑便情况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平稳。护理团队默契的配合及妥善的医疗护理,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内镜中心护士张雪娟面对病患的温声细语、姚少维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优化就医体验等,都用行动践行着作为医护人员,对患者和自己的承诺。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