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医生世家传承医者仁心

2018.08.21浏览量:

武翊纶是西安市红会医院B超一室主任,说起来援非,许多场景至今他还历历在目。

“我先后3次到苏丹进行援外医疗,最早是受到我姑父的影响。在我很小的时候,喜欢去姑姑家玩,但是姑父却好多天都不在家。听姑姑说,他去非洲给那里的人看病去了。而且,我看到了一张姑父和猴子的亲密合影,特别羡慕,心想要是有一天我也去那个地方和猴子照一张这样的照片就好了!从此,遥远的非洲就在我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2005年,武翊纶终于踏上了去往苏丹援外的飞机。在苏丹,他每天要为近50人做B超,无论是明确的、可疑的还是待排查的病情,他每次都能给出正确的诊断治疗方向。6年援外医疗工作,武翊纶在影像诊断中无一例误判,也没有发生一例医疗事故。

2008年,苏丹恩图曼友谊医院给陕西省卫生厅(现在的陕西省卫计委)写信,请求武翊纶等人再次去苏丹工作。武翊纶3次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赢得了我国和苏丹各方面人士的高度认可。

他3次在年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队员,多次被科室评为“先进个人“,他所在的科室也被评为“优秀援外合作科室“。

在苏丹,当地医院的同事们都亲切地喊他“哈立德“,这是他在苏丹的名字。记者看到,现在他的网络名字依然是“哈立德“。虽然已经回国几年,但是在采访中,武翊纶依然能熟练地说着阿拉伯语。

“我的援外医疗工作,经历了从队员到队委、支委、代队长等不同的角色。那是一段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回味的日子,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增强了我的处置能力。如果祖国有需要,我还会再次出发。“

武翊纶说,姑父、姐姐和姐夫加上自己,全家4人先后9次共18年参加了中国援外医疗工作,能为祖国的援外医疗工作做出一点贡献,这是全家人最大的荣耀!他还说,只要祖国的援外医疗工作还需要,他们都愿意再去!

李朝红,“我们整个家族10几个人,不是当老师,就是当医生,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七伯父,他每次回老家的时候都被乡亲们前呼后拥着,周围十里八村的百姓都来了,家里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出门上个厕所,就进不了屋了,那时候就感觉好羡慕七伯父啊,我以后要是能当个医生多好。“

李朝红,西安市红会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说起家里与医学的渊源,她感慨万千,“我小时候老是盼着在城里工作的七伯父可以回来,每次他在家给人看病,我就在旁边待着,他对待患者的态度特别好,每次都非常有耐心的把患者的问题听完,然后认真仔细的为患者查体、诊断、开药。等我上了高中,每次他给病人开药,我就在旁边抄方子。“

正是有了小时候总跟着七伯父给人看病的经历,李朝红对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感慨很深,“长大后,我就成了您!“于是,高中毕业后,她义无反顾的报考了陕西省中医药大学,开启了近30年的从医之路。

直到现在,李朝红还经常想起来伯父们经常给她说的话“人要立志,立百年大志,立志又要崇尚实干,一干到底,所有贡献,要报效人民和国家的培养“,她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着自己,生活中她谨言慎行、为人谦和,工作中,她给病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着急,你把问题说完。“

王莉萍,“我爷爷是医生,随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由于崇拜爷爷,爸爸也当了医生。犹记得,小时候爸爸整天很忙,我的童年几乎是在医院的手术室、值班室里度过,因此医生救死扶伤的模样就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

王莉萍,是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同事们评价她说,王主任具有极高的医学天赋,只要她主刀,就没有做不成的手术。更重要的是,王莉萍医者仁心,对待病患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般,在群众中有口皆碑。

王莉萍对爸爸认真工作的态度很有感触。“我幼年时,医疗条件并不好。身为外科医生的爸爸为了一个病患能整宿整宿不睡觉,翻烂手术图谱也要找到医治他的方法。“父亲对工作的专注“苦“了自己的宝贝女儿,因此,王莉萍大部分时候放学不是回家,而是去父亲任职的医院。

“病人来医院肚子疼得满地打滚,经过爸爸的治疗,一下子就好了。“王莉萍回忆,当时自己对治病没有概念,只是觉得别人肚子不疼了,自己也跟着高兴。王莉萍经常拿着父亲的听诊器说,“我给你听一下吧!“虽然不知道大人在听什么,但就是爱不释手。对于父女之间的小游戏,父亲总是乐此不疲,“你听那个咚嗒咚嗒的声音,那就是心脏在跳动。“

王莉萍的医学天赋和父亲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在从医生涯中,她的天赋在实践中一次一次被证明,也一次一次成为病患的福音。

还在岐山县医院当驻院医师时,王莉萍接收了一个垂死的病患。当时该病患已经昏迷一周多,辗转宝鸡市几个大型医院都医治无果,家属无奈做最后一搏将人带到了岐山县医院。

“第一眼看到病患,我就在想为啥他的一侧瞳孔一直在不停变化,他到底咋了。“王莉萍有一个习惯,追问病人的病史和过去几个月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追问过程中,王莉萍了解到,原来病患在一个多月前坐着长途卧铺车前往四川探望儿子,长途车拥挤颠簸、不透气,导致其头疼。

“颅内出血!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我立即安排病人做了CT,果然,检查结果表明,该病人的颅内出现等密度硬膜下出血,脑中线未偏移。当时情况危急,我们直接在CT室为病人锥颅,不到4个小时,昏迷了一周多的病人彻底清醒。“

王莉萍回忆起这起手术仍然很感慨。“头疼了一个多月竟然被当感冒治疗?太可怕了。“看病首先要对症,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很多专业人士做不到,导致误诊甚至让病患失去生命。王莉萍认为,对症下药,就要从第一眼去观察、去了解,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大脑中飞速运转,并结合综合体征判断病情。所以,从一开始工作,她就拥有在第一时间接诊后积极结合病史、体征判断患者病情的思路。

诸多的病例中,这例病患是她印象最深的。这是天赋使然,也是王莉萍从小到大生长在医生家庭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从来不担心自己会搞砸。上学时学理论就很轻松,寒暑假还会在爸爸的帮助下观摩手术,进行临床学习。“渐渐地,王莉萍从观看手术变成手术助手,这些临床的经验在她日后的行医生涯中的分量举重若轻。

  在王莉萍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一直非常开明,从未刻意要求孩子选择什么行业。你喜欢啥就去干啥,但是假如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绝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说,从小到大爸爸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那就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

  王莉萍的女儿现在也在学医。加之王莉萍的弟弟,老王家一家子都是医生。现在,王莉萍还会和父亲随时交流专业问题。节假日一家人坐在一起探讨工作时遇到的特殊、典型的病人,分享心得体会,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她说:“此时,爸爸就是我的同事和朋友。“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