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症监护病房那一刻,我的神经也紧绷起来,但不辱使命,勇往直前。
1、护士包装似“太空人”
穿着厚重裹的严实的防护服隔离衣,捂着N95、医用外科口罩,一进病房就是10多个小时。这对常人来说仿佛是一种考验,但对于抗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却是一道救命的防护线。上班前,在准备间由控感护士挨个进行检查,看隔离衣是否穿好,有无破损,口罩是否捂严,不漏气,帽子是否戴紧,没没有外露头发,手套是否戴好,鞋套是否套紧,如果防护服帽子不严实还要用胶布或者透明胶带固定,从不漏查一项,保证没有一点皮肤外露。有时候还会因一个口罩漏气反复戴了好多次才能过关。
进入新冠隔离病房,必须通过三道门。为防止空气对流造成污染,总是先盯着队友打开第一道门,全部进入后,再把第一道门关好后,再打开第二道门,继续全部进入后,确保第二道门关紧,再打开第三道门进入病房,病房如同太空舱,让这些天衣无缝的“太空人”开始每天繁忙的工作。
2、三层手套也能一针见血
我所在病区为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均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患者,病人最多时候有38人,现在不到30人,年龄在60岁左右,每次早班,输液是治疗工作之一。病人液体滴得不好,特别是病人心情急躁的时候,经常会朝护士们发脾气。在这个护理过程中,护士们经常会碰到有意“考验”,无形中增加很大的压力。病房为污染区,是护士呆的时间最长,接触病人最多,干的活儿最杂,感染几率最高地方。每一次穿戴四层衣、服、两层鞋套、两层帽子和二层口罩、三层手套,即使不干活,都会觉得缺氧胸闷,何况还要输液、打针、抽血气、测体温、换氧气筒、清理排泄物……其中戴着手套为病人扎针成为护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一个难题。护士们原本个个“一针见血”,可如今经常有人失误,因为有些年龄大,患者经过高热期后,血容量相对不足,血管充盈不够,或者因护目镜面屏起雾,影响视线,或因隔着3层手套扎针根本找不着感觉,真的手感全无,如同大海捞针一样。我作为重症监护外病区责任组组长,也是外围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之一,除给队友的“救火”,也主动把这些“难活”揽到自己身上。为尽量减轻病人扎针时焦虑,边和病人拉着家常,握着病人的手,看看皮肤血管走向,在疏导者患者情绪时,用带着三层手套给病人绑止血带、消毒、用眼睛寻找护目镜面屏里视野最清晰角度进行穿刺,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成功固定后,有时需要到病房外吹个风,让护目镜视野好一些,再继续下一个病人。一针见血是对护士基本要求,但对于病人是最大的安慰,每当此时,病人感激的泪水几乎是伴随着药液一起一点一滴往外涌……有时因为病人简单的一句:谢谢你,技术真好,不疼。”诠释了作为护士的这份职业被尊重而感动。
3、 护理操作迎难而上
在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重症监护室的第一天,病区分为四个责任组,作为责任组组长,负责安排病区护理工作。因为有这份责任,我就主动承担病区危重病人护理,也协助其他队友完成呼吸机护理、吸痰、取鼻咽拭等危险性大的工作。采集鼻咽拭子标本是危险性很高的一项工作,即使每次与病人有半米之隔,受采对象鼻咽部受到刺激很容易咳嗽打喷嚏或者呕吐,就这样的一个动作,意味着将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甚至喷溅内容物直接喷到面屏上,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稍有不慎,护理人员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病区一位姓刘的病人采集鼻咽拭子,当拭子距离鼻腔时突然打起喷嚏来,再把拭子进入鼻腔时,患者又出现了咳嗽,打喷嚏,我不自觉躲避了下,患者见状说了声:“对不起!没控制住”。我随即安慰道:“放轻松,别紧张,紧张的话就容易咳嗽打喷嚏。” 看到病人不好意思,也觉得自己这样不够专业,随后调整自我认知,随着采集咽拭子越来越娴熟,也拉进和病人距离。近期病人是陆续治愈出院,也觉得再难再累的工作也是值得的。
数小时直到完成任务才脱下厚实的防护服,看到脸上满是勒痕,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这个时候没想太多,就是职责使命所在,相信疫情很快能过去的。
院内新闻
活动预告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将开展世界狼疮日义诊及科普讲座活动
2025-05-07防治哮喘丨西安市红会医院开展世界哮喘日义诊活动
2025-05-07健康科普丨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为何总“结伴而来”?
2025-05-07快速康复丨30分钟胆管无创取石!ERCP技术微创“拆弹”
2025-05-07专病专治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病门诊:消灭胃病“刺客”
2025-05-06咬合危机丨张嘴困难、关节“咔咔”响?可能是这种常见口腔病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