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50岁以上人群急性视神经病变的最常见原因,分为动脉炎性和非动脉炎性。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常继发于巨细胞动脉炎,以70-80岁的老人多见,在我国发病率罕见。非动脉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我国常见类型,多见于40-60岁患者,60%以上的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存在一个或多个动脉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三高“患者可导致视网膜血管狭窄或闭塞,视盘的小血管也随之改变,引起局部缺血,眼部血流低灌注,引起视神经缺血、缺氧而造成视神经损害。患者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单眼视力减退和视野不同程度丧失,多于清晨起床时发病,不伴有眼痛,眼底可见视盘灰白色水肿,视盘周围可有线状出血,瞳孔为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
疾病的治疗首先应是针对全身病的治疗,如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早期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缓解微循环障碍所致的水肿、渗出;降眼压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的治疗,有助于提高眼部血流灌注压;发病早期应用血管扩张剂和多种维生素,可改善眼部微循环。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对视功能的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治疗。早期正确治疗有可能减轻视野损害,避免视力的进一步下降。治疗时应查找病因,针对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尽可能将视神经的损害降低。
科普知识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预防
2020-05-19点眼药勿随意
2019-04-23春季结膜炎
2019-04-23关爱老人,从眼开始
2018-05-23都是手机惹得祸
2018-04-24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