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首页 >科室导航>眼科>科普知识>正文

滥用眼药 得不偿失

2016.03.24

现在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误区,眼睛稍有不适嫌麻烦不去正规医院就诊,自行到药店或小诊所买眼药、点眼药,一种眼药效果不好就用两种三种、连续用了几周甚至数月无效再更换眼药,如此恶性循环,殊不知这样滥用眼药会对自己的眼角膜造成怎样的危害。

滥用眼药会造成眼部药源性角膜病变。药源性角膜病变是指眼局部或全身用药导致的眼角膜病变,也称为毒性角膜病变。他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种,轻度为角膜上皮点状糜烂;中度为角膜知觉减退、上皮受损和角膜基质水肿浸润;重度则为角膜溃疡、前房积脓,以及内皮细胞损伤等。

容易导致药源性角膜病变的局部用药主要有抗生素、抗病毒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局部麻醉剂、非甾体类药物和防腐剂等。药店出售的眼科常用局部抗菌药有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有关,可导致角膜上皮剥脱,形成角膜浅表溃疡,是最易产生眼局部病变的抗生素。而在这类抗生素中,以庆大霉素的毒性最强,其次是新霉素、卡那霉素和丁氨卡那霉素等。

之前就曾有研究报道指出:反复的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可引起结膜水肿和小血管闭塞;所以医院现已停止在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的治疗方法。但仍有不知情的市民滥用庆大霉素眼药。而过量的新霉素对角膜上皮损害,毒性随用药用药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加;过量氯霉素则导致角膜上皮点状糜烂、脱落和角膜微绒毛损伤。

药源性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不同,目前知道的主要有3种:一种是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如药物直接抑制蛋白质、核酸合成;破坏细胞膜或细胞间连接;破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等,这种药物呈现出剂量依赖依赖型细胞毒性作用,其毒性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有的是药物毒性的间接作用,有药物导致泪膜形成不稳定或成分改变,使泪腺功能受影响,从而影响上皮细胞再生微环境。还有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也是导致角膜病变的原因之一。临床上以I、III型变态反应多见,表现为角膜上皮下点状浸润、基质环状角膜浸润和局部的变性。

药源性角膜病变具有隐蔽性和普遍性,因此目前对药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用药史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来排除感染等方法,在临床上还应注意此病变与细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单疱病毒角膜炎及阿米巴性角膜炎鉴别。

总的来说,治疗应遵循3原则:停止局部用药,保护角膜,减少损失,促进角膜生长修复。应当提醒广大民众的是:出现眼部不适应应及时就诊正规医院,谨防自己滥买眼药滥点眼药。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