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seach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长夏养生正当时丨健脾祛湿度盛夏

2025.07.21浏览量:

  所谓“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云:“长夏者,六月也。”转换成公历即为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份。长夏养生的核心在于“防暑避湿、健脾养胃”,需通过饮食调理、作息规律、适度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避免湿邪困脾。下面让我们通过这位患者的遭遇,来一起学习夏日养生之道。

  案例:

  30岁的王先生,在7月10日中午吃了冰镇西瓜后出现肚子疼、胀气,但没有恶心、呕吐或拉肚子。医生检查发现他上腹部中间有压痛,用热敷会舒服些,舌头颜色偏淡,舌苔白滑,脉象紧绷。诊断是因为受凉导致的气血不畅。建议他用热毛巾敷肚子、喝温水,按摩膝盖下方的足三里穴后症状好转。医生特别提醒他平时要注意饮食,避免生冷食物。

  一、长夏特点与养生原则

  从中医五行理论来讲,长夏属土,夏天属火,火生土,土为火之子。因此长夏既包括夏天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11.jpg

  长夏时节,除了闷热之外,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长夏与五脏之脾相对应,脾主肌肉四肢,湿气重浊,所以在长夏之际,人容易感觉到四肢沉重,易困倦疲乏。养生重点为健脾祛湿、调节阴阳平衡,避免过食生冷或过度贪凉。

  二、饮食调理

  清淡为主,少食油腻:多吃冬瓜、丝瓜、绿豆等清热利湿的食材,减少烧烤、辛辣食物,减轻脾胃负担。

  01

  健脾祛湿:

  薏米、山药、茯苓、赤小豆等可煮粥或煲汤,帮助排湿。脾胃虚弱者可适当食用小米、南瓜等黄色食物。

  02

  忌过度贪凉:

  冷饮、冰镇水果易损伤脾阳,引发腹泻、腹痛。建议常温食用,或在饮品中加入生姜、陈皮平衡寒性。

  03

  适当吃酸味食物:

  如乌梅、山楂、柠檬等,帮助生津止渴,增进食欲。

22.jpg

  三、起居作息

33.jpg

  01

  早睡早起:

  顺应昼长夜短特点,保证6-7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耗伤阳气。午间小憩:11点至13点可休息20-30分钟,缓解疲劳,养护心脏。

  02

  环境防潮:

  保持室内通风,湿度高时可使用除湿设备,避免久居空调房导致“寒湿闭表”。

  03

  适度运动:

  避开高温时段: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运动后注意:勿立即冲凉或吹空调,用毛巾擦干汗水,待体温自然下降。

  04

  防暑降温:

  物理防晒:外出戴遮阳帽、穿浅色透气衣物,使用遮阳伞减少紫外线伤害。 室内通风: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定时开窗换气,避免冷风直吹。

  温水洗澡:用略低于体温的水沐浴,促进皮肤散热,同时避免寒湿入侵。

  05

  情绪与穴位保健:

  静心养神:夏季对应“心”,可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烦躁。减少思虑: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适当放慢生活节奏。

  按摩穴位:每日按揉足三里(膝下3寸)、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下方凹陷)各3分钟,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五、注意事项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出汗后及时补水(可饮淡盐水或乌梅汤)。

  1.体虚者慎用苦寒类中药(如黄连、黄芩),需遵医嘱调理。

  2.出现头晕、乏力等“疰夏”症状时,可煮荷叶粥或藿香茶解暑化湿。

  3.长夏阳气充足,气血流通旺盛,正是冬病夏治好时节。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三伏贴,可治疗疼痛类疾病,如风湿、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鼻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儿科疾病,如厌食、生长发育迟缓等;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以及亚健康状态调理。

  六、关注特殊人群

  老人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需定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饮食及作息。

  长夏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结合个人体质调整方法,避免盲目跟风。若出现头晕、乏力等中暑症状,应及时转移到阴凉处并补充水分,必要时就医。


院内新闻

上传您的简历
姓名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