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
过去认为,母乳中含有32-20β烷二醇或非酯化性脂肪酸,它们可抑制肝脏酶的活性,使其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近来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而形成。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都可以促进这个过程。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黄疸出现的时间是生后3-4天,黄疸高峰时间是5-7天,迟发型黄疸出现的时间是生后6-8天,黄疸高峰时间是2-3周,持续2-3个月。
诊断:
1.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 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因本病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故诊断明确后,不必停止母乳喂养。
科普知识
浅谈儿童扁桃体炎
2018-03-26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2018-03-26提高对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认识
2017-05-25宝宝拉绿屎怎么回事?
2017-02-08手足口病可以使用“病毒唑”吗?
2017-02-08为什么我的宝宝晚上总是这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