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医生 患者 党建 ENGLISH
logo
首页 >科室导航>小儿科>科普知识>正文

夏季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

2012.07.16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代射功能增强,体内水分丢失较多,易出现电解质平衡紊乱,造成抵抗力下降,体质虚弱,易发生中暑及肠道传染病,特别是儿童更易发生上述疾病,因此做好预防十分重要。


一、肠道疾病:夏季,幼儿易患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腹泻、等肠道疾病。此类疾病多以细菌感染为主,因为气温高,病菌繁殖快,各种食物、饮品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加上幼儿肠道的抵抗力弱,自我保健意识差,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就易患病。另外,受凉受热、过食冷饮、暴饮暴食都会导致孩子们的消化功能紊乱,继而招惹肠道疾病。


患了肠道疾病后,除了应按医生的要求治疗外,家庭护理也很重要。腹泻的孩子,每次大便后父母要用温水为他们洗屁股,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很重要,可少量多次服用口服补液或糖盐水。饮食上以米汤、去油肉汤、去脂的牛奶及酸奶、稀饭、软面汤等为主。忌食刺激性食物、发酵和胀气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并要做到少食多餐。


预防方法:预防肠道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避免孩子暴饮暴食,让孩子饭前便后洗手。吃瓜果前要洗净、削皮,不喝生水,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尽量少吃冷饮和街头小吃,放入冰箱的剩饭菜,要重新热透再食用。


二、中暑:夏季气温高,儿童在室外活动时间过长的话极易发生中暑。一旦发现孩子大量出汗、头昏、眼花、耳鸣、胸闷、心慌、乏力、体温略升高时,就表明已经出现中暑先兆了;如果体温持续升到了38.5℃以上,并有心跳加快、脉搏变细及尿液减少等早期循环衰竭情况,那就是进入了轻度中暑阶段;如果有高热、躁动、说胡话、抽筋、昏迷、无尿及呼吸循环衰竭,那就是重度中暑阶段了。救治的要点是,首先将中暑的孩子移到凉爽处,用比孩子体温低两摄氏度左右的水给孩子浸浴,每次浸30分钟,每日两次。体温高时可用酒精加等量水擦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可饮用盐开水、西瓜汁、5%糖开水等,也可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必要时给一些退热药。


预防方法:预防幼儿中暑,居室要注意开窗通风,用电风扇或空调降低室温。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服装,勤洗澡、勤换衣、勤喝水。户外活动时,避开强烈阳光,正午前后两小时最好不要外出,外出时戴遮阳帽。


三、呼吸道感染:夏季气温高,细菌生长、繁殖也更加迅速,儿童由于自身的抵抗力较差,病毒、细菌也就容易乘虚而入,让孩子们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预防方法:1.夏季大多数家庭都使用空调,房间密闭,空气不流通。要每天早晚两次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家长应尽量少带儿童去那些人多、空气不好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影院等;3.如果家里已经有感冒的大人,应尽量避免与宝宝接触,或戴上口罩杜绝传染给小孩。4,应让孩子多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四、皮肤病:由于儿童的皮肤细嫩,易受病毒、细菌的侵袭,引起局部皮肤发红、发炎、生痱子。一般来说,痱子多见于孩子们的头、面、颈、前胸及臀部,发病时有瘙痒感及轻微的烧灼感,容易形成囊肿和毛囊炎。抓破后,又很容易成为脓疱疮。重症的孩子会发生邻近的淋巴结肿大、发热等,有的还会并发败血症、风湿热及小儿急性肾炎。

  

预防方法: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已患痱子的孩子,不要让他搔抓,不要用热水或碱性肥皂烫洗,也不能用凉水刺激,要用温水洗浴,可搽止痒剂。另外,要让孩子勤喝水,多喝些绿豆汤、冬瓜汤、西瓜汁、金银花露等,好起到祛暑、除湿、解毒的作用。对患了脓疱疮的孩子,要勤洗澡、勤剪指甲,脓疱疮处涂紫药水、金霉素、新霉素等软膏,切忌滥用“肤轻松“等激素类软膏,以防皮损扩散,加重病情。对于一些精神差,食欲不振、面部微肿的幼儿,要警惕并发急性肾炎,需要做尿常规检查,确诊为肾炎者,应尽早治疗。


五、泌尿系感染:是夏季儿童尤其是女孩的常见疾病。一方面,较小的婴幼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排便,需要使用尿布,因此尿道口常常受到粪便污染。另一方面,宝宝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容易被病菌所侵扰,导致细菌侵入引起尿路感染。儿童尿路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征,但是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多表现为发热、拒奶、呕吐、苍白、腹泻、腹胀、体重增长缓慢、呆滞少动、抽搐、黄疸等全身症状,而没有明显的膀胱刺激征,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医生也是要通过尿液分析检查才能确诊。


预防方法: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尽量不让幼儿穿开裆裤,婴儿要勤换尿布,夏季尽量不要使用尿不湿,便后及时帮宝宝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出现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时,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尿道引起感染


六、传染性疾病:


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与不洁饮食有关。以发热、腹痛、腹泻、下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菌痢中以急性中毒性痢疾最严重,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平素健壮的儿童。常起病急骤,体温可达41-42摄氏度,烦躁、嗜睡或反复抽风,短时间内可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


预防方法: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饭菜、水果,不贪食冷饮,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饭前便后洗手,婴幼儿奶瓶等食具要定时消毒。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的。乙脑发病有季节性,90%的病人发生在7.8.9三个月,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7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孩子患病时,往往起病较急,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40度,伴头痛、恶心和喷射性呕吐,同时多伴有嗜睡和精神倦怠,继而出现意识混乱,抽搐、甚至呼吸衰竭。如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危及小儿生命或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


预防方法:1.10岁以下儿童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2.在夏季要特别注意灭蚊、防蚊。3.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红眼病:病毒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夏季最常见的眼科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早期症状是双眼瘙痒不适,有异物感、烧灼感、接着眼睛红、肿、痛、眼分泌物多、怕光流泪、不敢睁眼,可伴发热、头痛。


预防方法:勤洗手,不用手揉眼。要少到或不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游乐场等。游泳前后,可用氯霉素等眼药水进行预防性用药。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