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手足口病又有抬头的趋势,由于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我们应尽早发现手足口病的蛛丝马迹,加强手卫生,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常见及轻微、但传染度颇高的传染病,可由多种的肠道病毒引致,常见于夏天及初秋时分。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口腔溃疡性损伤和皮肤斑丘疹为手足口病的特征性病变。
一、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二、治疗原则
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做好以下方面的控制:
1 )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接触者应注意洗手,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3) 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4)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5) 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6) 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7)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三、预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到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重者隔离
四、手足口病防控注意事项
1、不正确防治手足口病可以起严重后果
在正确的防控下,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五岁以下儿童的家长要在做好个人清洁卫生的同时,每日检查儿童手足口部位是否有疱疹,是否有发热,若有疱疹和发热,应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2、治愈出院的儿童三周内仍具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治愈出院的儿童,家长往往以为万事大吉,就可以走街串巷,到别人家找小朋友玩。其实患儿在治愈出院三周内仍为带菌者,仍可以传播病毒,应在家隔离三周;否则,不仅可以传染邻居的儿童,还极有可能感染上其他类型的病毒。
3、儿童感染的病毒,多由家长从外界接触带回家的
孩子患了手足口病,家长往往认为自己很无辜,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儿童感染的病毒,多由家长由外界接触带回家的。要大力开展家庭卫生清洁行动,清除卫生死角,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去,注意家庭和个人卫生、牢记“讲卫生、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晒衣被、勤通风“的防治办法。
4、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家长不需太过惊慌,除了就医之外,需让孩子多休息、摄取足够的营养,且要避免剧烈运动。除此之外,最有效而且放心的方法就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