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腹泻和肺炎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元凶,全球每年有170万人死于腹泻类疾病,另有150万人死于下呼吸道疾病,且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其中有一半的儿童是因为没有养成用肥皂洗手的良好习惯而导致死亡。良好的洗手习惯每年可以挽救百万儿童生命,比任何疫苗或医疗干预都有用。
2008年是联合国大会订立的国际环境卫生年,促进用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组织(PPPHW)发起“全球洗手日“活动倡议,号召全世界各国从2008年起,每年10月15日开展用肥皂洗手活动。
在我国,从2003年非典期间所做的研究显示,每天用肥皂洗手超过10次,病毒传播率可降低55%。2007年针对中国西部某一个省所做一份形成性研究揭示,在观察到的近3500次洗手,用肥皂洗手的人次数量仅占9%,可见我国的手卫生形势不容乐观。
那么,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洗手呢?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洗手时机。
1.晾完衣服要洗手。脏衣服和洗衣机里面的细菌,会在洗涤过程中沾染到衣物上。晾衣服的过程中,双手很可能沾上这些细菌,衣物经过紫外线照射最终能达到消毒目的,手却常常被忽视。
2.看完报纸要洗手。印刷油墨中常使用乙醇、异丙醇、甲苯等有机溶剂,这些物质即使是残留部分,也对人体有害。
3. 外出回来要洗手。外出期间,双手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公共场所的东西,比如门把手、电梯扶手、直梯按钮等,这些地方都是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非常脏。所以,外出回来,一定要先洗手再干其他的事情。
4.接触小宝宝前要洗手。为小宝宝或病人更换尿片后,或者处理完 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
5.拿完钱包、钞票,用过提款机之后要洗。
6.在外就餐,看完菜单点完菜之后不要忘了洗手。因为菜单确实很 脏,很少有餐厅会对菜单定期消毒。
7.使用电脑、鼠标、手机后要洗手。这些都是很容易被人忽视,却 又非常脏的几种常用物品。
8.早上取完牛奶或报纸后也要洗手。因为牛奶箱、报纸箱都很容易 滋生细菌。
9.手接触身体分泌物后要洗。比如用手捂住口鼻打喷嚏、咳嗽或擤鼻涕后。
10.接触宠物或者家禽之后要洗手,预防动物相关的传染病。
11.进医院前和出医院后要洗手,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
12.探视罹患传染性疾病病人后。
虽然洗手能有效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但是正确洗手却是关键的第一步。首先,要知道洗手是指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其次,要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认真洗手,才能将手的每个部位清洁彻底,使手部的常居菌、暂居菌减少而不能发病。
正确的洗手方法:打开水龙头,在流动水下冲洗手部,使双手充分浸湿,取适量的肥皂或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③(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④(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⑤(大)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⑥(立)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⑦(完)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以上就是常说的七步洗手法,巧记七字诀:内、外、夹、弓、大、立、完(腕)。
正确的洗手方法,需要每一个人去掌握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只有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社区、全国和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够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它的社会健康效益才能得到体现,“全球洗手日“才会“不仅仅是个纪念日!“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