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红会医院消化内科与神经内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跨科室生命接力——一位即将接受早期食管癌微创根治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患者,本应迎来康复的曙光,却不知病魔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患者在术前准备期间突发急性脑梗死,关键时刻,得益于医护人员的高度警觉、快速响应及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医院卒中中心团队果断实施急诊动脉取栓术,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将患者从致残甚至致命的边缘拉回。
76岁的付大爷因确诊早期食管癌(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拟于2025年7月10日在红会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但术前准备期间,患者行走过程中突发全身冒汗、反应迟钝、左侧肢体活动不能、左侧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双眼向右侧凝视等。
消化内科医护人员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评估后,结合患者症状,高度怀疑急性脑卒中,立即联系神经内科急会诊。“时间就是大脑”,医院卒中绿色通道瞬间被激活,神经内科团队、影像科、介入科等相关人员收到指令后,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患者被以最快速度、在严密监护下转运至影像科。
影像结果明确:排除脑出血,完善颅脑DWI+MRA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MR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处于动脉取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内(发病后仅1小时)。考虑到患者食管肿瘤(涉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管理),神经内科与消化内科紧急联合会诊,快速评估手术风险及卒中治疗的紧迫性,制定最安全的治疗方案。
发病时颅脑DWI、MRA
面对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挑战,神经介入团队(主刀:吕超副主任医师)与消化内科专家再次进行紧急讨论。在充分评估获益与风险后,一致认为,立即行急诊机械取栓术是挽救患者神经功能、避免严重残疾、挽救生命的最佳选择。
手术立即开始。在吕超副主任医师的精准操作下,借助DSA系统,微导管穿越迂曲的血管路径,成功抵达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处,运用取栓支架及抽吸导管联合技术,一次取栓后,堵塞血管内的血栓被成功取出!DSA显示闭塞血管血流恢复良好。
术中取出的血栓组织(右一)
动脉取栓手术历时2小时5分钟,取得圆满成功。患者术后安全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进行严密监护,神经内科、消化科、急诊重症医学科团队联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精细平衡脑保护与食管出血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显著改善(言语较流利,左侧上下肢均可自由活动),NIHSS评分从术前的15分降至术后6分,令人欣慰。术后第2天,患者尚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目前患者仍在EICU进一步观察及治疗中。
本例救治的特殊性和难度在于:患者正准备进行食管ESD手术(一种消化内镜四级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本身具有复杂性,而此时突发急性脑梗死更是雪上加霜。这要求医疗团队不仅要具备识别和处理卒中的超强能力,更要精准评估并平衡食管出血风险与脑梗救治的紧迫性。
成功的关键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MDT)的无缝协作与快速响应。从消化内科护士的警觉发现、消化内科医生的初步判断,到神经内科卒中医生的快速介入、影像科的精准诊断,再到神经介入团队、导管室的精湛技术和高效运转,以及术后EICU、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的联合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这充分体现了西安市红会医院完备的多学科综合救治能力(MDT)和成熟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在严格把握适应症和充分评估风险的前提下,成功实施急诊动脉取栓术,展现了医院神经介入技术水平。同时,整个救治过程始终以患者安全和最大获益为中心,体现了“生命至上”的医学人文精神。
此案例也警示我们,即使是接受微创手术(如ESD)的患者,围手术期也存在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动脉粥样硬化等)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风险评估、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症状、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至关重要。